聽新聞
0:00 0:00

肝硬化合併「肌少症」!竟與腸道菌有關 北榮首度找到3肌少症關鍵菌

評論

這篇文章報導了台北榮總肝硬化及門脈高壓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首次找到了與肌少症相關的三種關鍵細菌,並觀察到在肝硬化合併肌少症的病人中,這些細菌的數量明顯較少。 這項研究的發現對於未來可能改變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以減少肌少症的發生和併發症的機會具有一定的價值。肝硬化是全球第十四大死因,台灣的慢性B型肝炎和C型肝炎也使其成為這些病人的常見併發症。而肌少症的發生則增加了併發症和死亡的風險。 事實上,人體腸道系統內存在數以兆計的細菌,這些細菌的細菌量和比例的失衡可能導致腸道屏障功能出現問題,使得細菌和細菌毒素進入血液並進入肝臟,誘發肝硬化病人產生併發症。最近的研究還發現,腸道的細菌也可能影響人體肌肉的質量和功能,與老年人的肌少症有關。 然而,這篇文章並未詳細闡述肝硬化患者的腸道細菌如何改變,以及這些改變與肌少症的具體關係。此外,樣本數量和研究方法的詳細信息也未被提及,這些資料對於確定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影響力至關重要。 總的來說,肝硬化合併肌少症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為它們為探索腸道細菌和疾病之間的關聯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進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進行,以確定肝硬化患者腸道細菌的變化與肌少症之間的確切關係,以及這種干預措施對病人預後的影響。

這篇文章報導了台北榮總肝硬化及門脈高壓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首次找到了與肌少症相關的三種關鍵細菌,並觀察到在肝硬化合併肌少症的病人中,這些細菌的數量明顯較少。 這項研究的發現對於未來可能改變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以減少肌少症的發生和併發症的機會具有一定的價值。肝硬化是全球第十四大死因,台灣的慢性B型肝炎和C型肝炎也使其成為這些病人的常見併發症。而肌少症的發生則增加了併發症和死亡的風險。 事實上,人體腸道系統內存在數以兆計的細菌,這些細菌的細菌量和比例的失衡可能導致腸道屏障功能出現問題,使得細菌和細菌毒素進入血液並進入肝臟,誘發肝硬化病人產生併發症。最近的研究還發現,腸道的細菌也可能影響人體肌肉的質量和功能,與老年人的肌少症有關。 然而,這篇文章並未詳細闡述肝硬化患者的腸道細菌如何改變,以及這些改變與肌少症的具體關係。此外,樣本數量和研究方法的詳細信息也未被提及,這些資料對於確定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影響力至關重要。 總的來說,肝硬化合併肌少症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為它們為探索腸道細菌和疾病之間的關聯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進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進行,以確定肝硬化患者腸道細菌的變化與肌少症之間的確切關係,以及這種干預措施對病人預後的影響。

問答

Q1: 在台北榮總的研究中,首度找到與肌少症相關的關鍵細菌是哪三種? a) 阿利斯特桿菌、第二型瘤胃菌和大真杆菌 b) 戴阿利斯特桿菌、第二型瘤胃菌和大真杆菌 c) 阿拉斯加桿菌、瘤胃菌和真杆菌 d) 戴阿?斯特桿菌、第二型胃瘤菌和大志林真菌 正確答案: b) 戴阿利斯特桿菌、第二型瘤胃菌和大真杆菌 Q2: 肝硬化是造成全球第幾大死因? a) 第十四大 b) 第十大 c) 第九大 d) 第八大 正確答案: a) 第十四大 Q3: 腸道細菌的變化可能與哪個人群的肌少症有關? a) 肝硬化患者 b) 腸道疾病患者 c) 老年人 d) 基因突變者 正確答案: c) 老年人

Q1: 在台北榮總的研究中,首度找到與肌少症相關的關鍵細菌是哪三種? a) 阿利斯特桿菌、第二型瘤胃菌和大真杆菌 b) 戴阿利斯特桿菌、第二型瘤胃菌和大真杆菌 c) 阿拉斯加桿菌、瘤胃菌和真杆菌 d) 戴阿?斯特桿菌、第二型胃瘤菌和大志林真菌 正確答案: b) 戴阿利斯特桿菌、第二型瘤胃菌和大真杆菌 Q2: 肝硬化是造成全球第幾大死因? a) 第十四大 b) 第十大 c) 第九大 d) 第八大 正確答案: a) 第十四大 Q3: 腸道細菌的變化可能與哪個人群的肌少症有關? a) 肝硬化患者 b) 腸道疾病患者 c) 老年人 d) 基因突變者 正確答案: c) 老年人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北榮團隊找到三種與肝硬化肌少症相關的關鍵細菌(圖/台北榮總提供)

▲北榮團隊找到三種與肝硬化肌少症相關的關鍵細菌(圖/台北榮總提供)

肝硬化患者,發生肌少症,竟然與腸道當中的細菌變化有關!台北榮總的肝硬化及門脈高壓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從千百萬種腸道菌中,首度找到三種與肌少症相關的關鍵細菌,發現肝硬化合併肌少症患者的糞便中,「戴阿利斯特桿菌(Dialister)」、「第二型瘤胃菌(Ruminococcus 2)」以及「大真杆菌(Anaerostipes)」的細菌量都顯著地比較少。將來有望透過改變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進而減少肌少症的發生,更有助於減少併發症。

肝硬化患者有很高比例合併有肌少症(圖/翻攝自pixabay)

▲肝硬化患者有很高比例合併有肌少症(圖/翻攝自pixabay)

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癸汌表示,肝硬化是目前全球第十四大死因,每年約造成一億多人死亡。台灣是慢性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好發國家,臨床觀察發現,肝硬化的病人在臨床上常常合併「肌少症」。而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病人有比較高的機率發生併發症,有較高的機會需要住院,其死亡率也比一般的肝硬化病人較高。

北榮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表示,人類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細菌,這些腸道細菌若是出現生態失衡(整體數量暴增或各種細菌的比例失調),往往會造成腸道屏障的功能出現問題,腸道裡的細菌和細菌毒素就比較跑到血液中,順著血流進入肝臟而誘發肝硬化的病人產生併發症。

近期的醫學研究已發現,腸道的細菌也會影響人體肌肉的質量和功能,腸道的細菌發生變化也可能與老年人的肌少症有關係。然而,腸道細菌的變化對於肝硬化患者發生肌少症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對病人整體預後的影響仍未可知。

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表示,過去學術上已開始懷疑肌少症與腸道菌的關聯性,台北榮總的肝硬化及門脈高壓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從千百萬種腸道菌中,首度找到三種與肌少症相關的關鍵細菌。再從約50~60位肝硬化合併肌少症患者的糞便中,證實包括「戴阿利斯特桿菌(Dialister)」、「第二型瘤胃菌(Ruminococcus 2)」以及「大真杆菌(Anaerostipes)」的細菌量都顯著地比較少。

這些腸道細菌的缺乏可能會引發胺基酸合成功能下降,進而與肝硬化病人血液中的胺基酸不足有關。而糞便中同時缺乏「第二型瘤胃菌」以及「大真杆菌」的肝硬化病患,在一年內有較高的機率發生各項併發症和感染症,同時也比較容易住院;而糞便中富含此二類細菌的病人,則可有效地減低一年內發生併發症的機率。

侯明志表示,此研究成果此研究成果相當具有臨床應用的潛力,期能藉由改變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減少肌少症的發生,進而減少併發症,並增進病人的預後。

但對於已發生肌少症的患者,目前期待改變腸道菌叢的方式如補充缺乏的菌叢或是糞菌移植都還言之過早。

侯明志表示,北榮團隊雖率先找到三種菌叢,但三種菌的因果關係仍待釐清,需了解是疾病造成缺乏,抑或是菌導致疾病。

另外,目前移植健康人腸道菌叢的糞菌移植,僅開放困難梭菌,這是因為困難梭菌發生十分急性,且對抗生素有抗藥性,因此得立即移植。其餘患者,由於目前尚未清楚移植腸道菌叢後,將來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因此也暫時無法針對缺乏這三菌者,進行糞菌移植來改善肌少症。要改善肌少症,侯明志建議,增加營養攝取,運動來改善。這項研究也被刊登在知名肝病期刊JHEP Reports上。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