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咳血腫暈 當心肺動脈高壓要命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若長期出現易喘、感到疲憊、睡眠失調、呼吸困難等現象,當心可能是肺動脈高壓!肺動脈高壓初期症狀不明顯、特異性不高,導致患者常有掛錯診、找錯醫師的情形。

▲喘咳血腫暈 當心肺動脈高壓要命!(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

▲肺動脈高壓病友奕勝規律復健,重返健康!(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

調查指出,若一開始未前往心臟科或胸腔科的患者,平均需看4位醫師才能確診並接受治療,恐延誤寶貴治療的時間,導致病情更快惡化,增加死亡率。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暨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工作小組主委曾春典醫師提醒民眾,倘若出現肺動脈高壓症狀,應儘速至心臟科、胸腔科以及肺動脈高壓門診檢查。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台灣肺高壓協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工作小組、臺灣兒童心臟學會與台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病友聯誼會於5月5日世界肺高壓日(Worl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Day),共同呼籲民眾關注肺動脈高壓五大症狀:「喘、咳、血、腫、暈」,及早發現,積極治療!

民國91年,黃奕勝在8歲的年紀發病,正值好動期的他,開始出現走沒幾步樓梯就容易喘、游泳臉色蒼白的情形。症狀每況愈下,家長著急地帶著他全台尋求各大醫學中心醫師協助,終於確診為肺動脈高壓,不幸的是,當時肺動脈高壓全台僅有不到10名案例,醫界對於此疾病治療方式有限,並沒有專門藥物治療,僅能給予氧氣或心臟衰竭藥物治療。

▲喘咳血腫暈 當心肺動脈高壓要命!(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

▲肺動脈高壓病友奕勝肺臟移植手術成功。(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

他憶道:「被診斷出肺動脈高壓時,醫師說壽命可能僅剩1-2年。」黃奕勝現在22歲,因肺高壓藥物持續的被研發問世,已抗病14年,歷經裝人工血管灌藥、針劑治療、口服藥,甚至曾一度惡化到使用葉克膜維持生命,最後終於等到肺臟移植。之後手術成功,肺臟移植後恢復情形良好,目前正透過規律復健,重返健康人生。

曾春典指出,肺動脈高壓患者因症狀不明顯、與其他疾病類似、第一時間難發現,平均拖延2~3年才能確診1。根據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病友醫療與生活品質調查報告2指出,容易喘(82%)是患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其次為容易感到疲憊(71%)、睡眠失調(55%)、呼吸困難(53%)等。

患者平均39歲時開始出現相關症狀,其中,男性平均發病年齡為32歲較女性平均41歲來得早。但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近七成患者確診時身體活動已明顯受到限制,除休息時會感到不適外,活動時更感到呼吸困難、疲勞、胸痛或昏厥等現象。

曾春典表示,找錯科別也是延誤就診的原因之一,因疾病症狀特異性不高,患者就診時不易判斷該掛哪個科別詢問。從調查數據發現,患者平均需看2個醫師才能確診接受治療,但若沒有選擇看心臟科或胸腔科醫師的病人,平均看的醫師將可能增加至4位才能夠確診並接受治療。曾春典教授呼籲民眾,若出現「喘(活動時呼吸困難)、咳(乾咳)、血(痰帶血絲)、腫(手臂、腿或腳踝腫脹)、暈(暈厥或頭暈、持續倦怠感)」等五大症狀,應儘速至心臟科、胸腔科以及肺動脈高壓門診,透過胸部X光、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右心導管等檢查,即可正確診斷。

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病友聯誼會會長黃文照表示,肺動脈高壓為不可逆疾病,治療過程中,患者生活品質也因此受到影響。根據問卷調查顯示,有七成六患者在確診後停止工作或更換工作類型,其中,有八成五認為家庭生計減少,更有三成五認為換工作或改變工作狀態,在情緒上易產生覺得內疚、沮喪、自信心低落、生活沒有價值等負面影響。

黃文照表示,提供患者正面、友善、積極的社會支持力量相當重要。根據調查發現,家人與醫師是患者最重要的情緒支持來源,九成以上的病人會向其支持者完整表達他們的情緒,成為情緒宣洩的重要管道,也是心理支持的重要力量。除家人與醫事人員外,病友支持團體,也是患者心理上重要的支持來源,提供患者互相認識的平台,在治療的道路上互相打氣不孤單!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葉宏一表示,台灣民眾普遍對肺動脈高壓認知不足,然而肺動脈高壓患者若能及早治療,可以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延緩疾病惡化。

加入 @setn 好友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韓國瑜主持立法院院會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