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不是腰圍!研究曝「1數字」更能預測糖尿病、心梗風險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王介立表示,比起BMI,腰圍與身高比更能預測心梗、糖尿病的風險。(圖/翻攝自freepik)

▲醫師王介立表示,比起BMI,腰圍與身高比更能預測心梗、糖尿病的風險。(圖/翻攝自freepik)

為了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BMI(身體質量指數)向來為人關注,但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表示,由於BMI未能考慮到體脂分布或組成,因此體脂率成為重要指標,但是,「由於體脂率測量的精確度常常不足,研究發現,腰圍與身高比(WtHR)更能反映內臟脂肪的累積,且更能精準預測糖尿病及心血管的風險。」他呼籲,為確保健康,「民眾應讓自己的腰圍小於身高的一半。」

王介立在其臉書表示,許多人詢問他台灣人BMI與糖尿病風險的關係,但此問題涉及很多科學研究。首先,亞洲人在相同的BMI下,體脂率普遍高於歐美人。即使BMI處於正常範圍,亞洲人仍可能因內臟脂肪的累積而面臨更高的糖尿病風險。這也突顯了BMI作為健康指標的局限性。「這可能與遺傳因素、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有關。」

他表示,由於上述的現象,在BMI正常的族群中,「體脂率」仍是一個重要的風險預測指標,特別是內臟脂肪的增加,與胰島素阻抗、糖尿病風險密切相關。因此,BMI正常但體脂率偏高的人,糖尿病和其他代謝疾病的風險可能會更高。

但他也補充,雖然體脂率是代謝健康的重要指標,但其測量精確度和再現性往往不足,例如生物電阻抗分析容易受水分、溫度等因素影響,因此,相比之下,腰圍與身高比(WtHR)是一個簡單且有效的替代指標。研究顯示,WtHR比BMI更能反映內臟脂肪的積累,並且在預測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方面更具準確性。

王介立表示,不同族群的BMI適用性有所不同,尤其,對亞洲人來說,BMI並不能全面反映健康風險。因此,除了關注BMI外,建議使用腰身高比這類更簡單且有效的指標來評估糖尿病等代謝疾病風險。因此,他呼籲,民眾應讓自己的腰圍小於身高的一半。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94要客訴】民眾黨獻金專戶會被扣押?柯遭爆鹹濕對話?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