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在全球氣候行動逐漸邁向制度化的此刻,美國卻再次站上清潔能源政策的十字路口。儘管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與《兩黨基礎建設法案》曾被視為激勵新能源投資的里程碑,但隨著國會共和黨於預算和解程序中力圖削減相關支出,加上川普重返白宮後第一天即凍結IRA與基建法案撥款的行政命令,這些曾象徵「綠色轉型」的政策支柱,如今都搖搖欲墜。

▲2025原是美國綠色轉型的黃金之年,如今卻面臨政策資金懸崖與產業信心斷層。(圖/永續新聞網)
在近期於華府舉行的首屆「氣候週」活動中,與會的氣候與能源政策專家,表達出前所未有的焦慮。他們指出,稅收抵免制度的不穩定與關稅政策的反覆,不僅削弱了企業投資意願,更阻礙美國在全球清潔能源市場中重新取得領先地位的可能。
民主黨眾議員唐・拜爾(Don Beyer)在論壇上直言不諱:「當企業不知道該投資什麼,面對關稅與政策變化時一頭霧水,就根本無法前進。」作為眾議院稅務與財政委員會成員,拜爾明言,維持《晶片與科學法案》及氣候法案中的「政策確定性」,將是他與黨內同仁當前最核心的任務。
事實上,這場政治攻防對產業現場產生了立即且具體的影響。來自先進能源智庫Advanced Energy United的資深顧問喬伊・帕奧里諾(Joey Paolino)指出,若企業無法預判未來三到五年的稅務與政策環境,就難以說服財務長進行長期佈局。「你不能拿著一份不穩定的政策框架,去談資本支出,」他說。
更令人憂心的是,許多來自IRA與基建法案的投資激勵措施,將在今年底陸續到期。非營利組織Clean Tomorrow的執行長林賽・巴克斯特・葛里菲斯(Lindsey Baxter Griffith)稱之為「創新資金懸崖」(innovation funding cliff)——聯邦創新能量將可能因政治轉向而斷裂,讓原已進入商業化階段的清潔科技面臨資源斷炊。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美國首次錯失氣候政策紅利。前白宮清潔能源主任、現任佛蒙特法學院研究員丹・德路瑞(Dan Delurey)就指出,儘管光電技術發源於美國,如今卻幾乎全由中國製造。他批評,美國至今仍缺乏前瞻性地將「氣候解方轉化為企業與就業機會」的政策策略。「我們對於長期趨勢與確定性的理解嚴重不足,這就是問題所在。」
當歐盟邁向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中國強化再生能源供應鏈掌控、印度推進氫能經濟,美國若無法確保自身氣候政策的可預期性,恐怕不只是企業投資會止步,連全球綠色供應鏈都將另尋重心。
2025年原本是美國能源轉型的「黃金之年」,如今卻極可能成為「懸崖之年」。當政策從資產變成風險,這不只是清潔能源產業的挑戰,更是整個美國經濟競爭力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