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當全球交通運輸部門持續面對減碳壓力,密西根州的新創公司Remora提出了一項大膽又實用的解方——將碳捕捉設備直接安裝在柴油車與火車上,於源頭即時抽取排放的二氧化碳(CO₂)。這不僅開啟了移動式碳捕捉(Mobile Carbon Capture, MCC)的新篇章,也為高排放的貨運行業帶來迫切需要的轉型契機。

▲這項碳捕捉創新不只減碳,更回應了交通業轉型中的成本與公平挑戰。(圖/永續新聞網)
ESG策略中的「技術創新」:用硬體解決排放難題
與多數以數據與管理為主的ESG解方不同,Remora將ESG融入硬體創新,研發一套可裝載於現有柴油貨車與火車的碳捕捉系統。其最新版本預計每小時可捕獲約一公噸CO₂,並轉為液態銷售予農業、食品與飲料等行業使用,實現「碳變資產」(carbon-to-value)的商業模式。
目前,公司已獲得1.17億美元創投資金支持,並已投入超過五年進行研發與迭代。這項技術的最大亮點是:無需更換車輛、即可減碳,降低傳統運輸業的轉型門檻。
從失敗中學習:2023年實測經驗如何推進技術升級?
儘管Remora在2023年的首次試點中,遭遇如排氣水淹與引擎回壓等挑戰,導致原始設計無法穩定運作,但這些挫折反而促使團隊進一步升級其材料與結構。
最新系統採用全新吸附材料,可有效濾除碳黑與粉塵,同時將CO₂捕捉效率提升至90%。並計劃於2026年正式在移動列車上進行實測,進一步驗證技術成熟度。
氣候治理從引擎開始:大型運輸企業與鐵道巨頭的ESG承諾
包括Union Pacific、Norfolk Southern、DHL、Ryder等多家重量級物流與運輸企業,皆參與Remora系統的試驗。這顯示,即便在ESG政策受到川普政府影響而受限的美國環境下,產業領導者仍選擇積極布局長期減碳目標。
對鐵道業而言,Remora的系統具有獨特吸引力,能套用於既有柴油機車,減少因更新車輛而產生的碳足跡與資本支出,並將永續納入資產管理與折舊週期中。
移動碳捕捉的潛力與挑戰:一場關於「可攜式永續」的實驗
移動式碳捕捉雖具有龐大潛力,但其挑戰亦不容忽視。CO₂的密度與重量意味著高昂的運輸成本,同時如何在不影響車輛效能下高效抽取並儲存廢氣,也考驗工程設計極限。
然而,若Remora能成功完成實測並進入規模化部署階段,此技術將為交通運輸領域提供一條少有的「不必汰換車隊也能減碳」路徑,也將在全球氣候技術投資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重塑ESG框架下的運輸正義與技術平權
值得注意的是,Remora的技術不只是企業減碳策略的補強工具,也可能成為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的一環。對於難以負擔電動車或氫能轉型的中小型物流商而言,碳捕捉retrofit技術提供了具備即時性與成本效益的減碳管道,實現技術平權與多元路徑減碳的ESG原則。
在ESG的未來,解方不再是二選一,而是科技、政策與市場的多點佈局。Remora的案例提醒我們,即使來自排氣管的微小變化,也能為重型交通的低碳轉型,打開一扇新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