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飯後吃水果」害血糖亂飆!醫揭正確吃法:防脂肪肝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飯後吃水果容易引發血糖波動,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建議,適當選擇水果種類與食用時機,有助於維持穩定血糖,降低健康風險。(圖/PIXABAY)

▲飯後吃水果容易引發血糖波動,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建議,適當選擇水果種類與食用時機,有助於維持穩定血糖,降低健康風險。(圖/PIXABAY)

水果富含維生素,但攝取過量也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到,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A、E、膳食纖維及抗氧化物等,適量攝取有益健康,但水果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攝取過多恐導致脂肪肝、胰島素阻抗,甚至體重增加。

劉博仁在臉書粉專指出,一名60歲婦人回診時透露,她近日變胖不少,特別喜歡吃水果,例如香蕉、葡萄、火龍果、蘋果、鳳梨等,每天都會吃5、6種,一天吃下來約5、6份。雖然吃水果對健康有幫助,還能撫慰心靈,但每天攝取量超過5、6份,就可能影響健康。

劉博仁解釋,水果富含維生素C、A、E、天然抗氧化物,如花青素、多酚、鉀、鎂等微量礦物質、膳食纖維,幫助腸道蠕動,但水果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其中的果糖在肝臟代謝過程中,攝取過多會轉化為脂肪,導致脂肪肝、胰島素阻抗、體重增加。

尤其高糖、高GI水果,例如香蕉、葡萄、鳳梨、芒果等。若一次吃太多,或是在空腹、餐後當甜點吃,容易使血糖快速波動。成人每日建議水果攝取量為2至3份,而1份水果大約1個拳頭大小,以水果舉例,1份約1顆奇異果、80克藍莓、半碗火龍果丁。

劉博仁提醒,上述婦人每天攝取5至6份水果,相當於2倍以上的攝取量,不僅熱量超標,也會影響血糖與體重,建議規定只吃2到3份,超過的留到隔天,也可嘗試冷凍莓果替代高糖水果,加入優格或堅果中也是不錯的選擇。而吃水果並沒有錯,錯的是過量與錯誤選擇,食用水果應掌握兩原則,首先是「質勝於量」,選對勝過吃多水果,建議選擇藍莓、奇異果、芭樂、番茄、酪梨等低GI水果,還有「掌握節制」,過於依賴需回頭檢視。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