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捷流閥業召開法說會,董事長楊大中領軍團隊,強調多元布局帶動訂單能見度達六個月,接近歷史高峰,上半年受工程延後與關稅不確定影響,捷流營收獲利下滑,不過第三季出貨回溫,營運逐漸重回成長軌道,半導體與石化產業占捷流營收七成以上,隨全球新增晶圓廠建設啟動,閥門需求穩定成長,推升公司長期動能。(圖/翻攝自捷流閥業網站)面對全球製造業景氣復甦不穩與地緣經濟變數持續升溫的市場環境,國內工業閥門龍頭捷流閥業日前對外說明第二季財報及下半年營運展望。捷流透露,目前手中訂單能見度已達六個月水準,接近歷史高峰,主要動能來自半導體、石化、船舶、水處理等產業需求穩定釋出,預期下半年營運將優於上半年,全年業績有望與2024年持平,並可望於2026年持續成長。
工程延後影響上半年表現 下半年可望回溫
捷流閥業指出,2025年上半年受到終端客戶工程時程延後與對等關稅等不確定因素干擾,出貨延後致使營收與獲利皆出現下滑情況。上半年合併營收11.37億元,年減幅度明顯,毛利率為29.74%,稅後純益僅9,815萬元,較去年同期衰退逾五成,EPS降至2.16元。第二季合併營收6億元,稅後純益為6,800萬元,EPS為1.47元。所幸進入第三季後,出貨回溫,7月單月合併營收達2.01億元,年增6.22%,累計前七月合併營收收斂至年減1.79%的13.38億元。
多元應用領域布局穩健 半導體與石化為兩大主力
根據捷流閥業財報數據與說明,2025年上半年其營收結構以半導體及電子業占比最高,達40.19%,其中半導體約占30%、電子約10%;其次為石化產業,占比30.38%;船舶應用為10.49%;工程與水處理占比7.05%。此外,鋼鐵應用亦占比約12%,顯示公司在多元產業領域布局策略逐步深化,降低單一產業波動風險。
捷流指出,半導體產業持續推進分散化與新廠建置計畫,推升相關閥門需求持續成長。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公布的最新報告,2025年全球將新增18座晶圓廠,包括3座8吋廠與15座12吋廠,為相關供應鏈帶來龐大商機。捷流具備高精密、高耐久的流體控制解決方案,並擁有自行執行防火、壽命與超低溫測試的能力,有效應對半導體製程嚴苛環境要求。搭配已取得ISO 9001、ABS、API等多項國際認證,進一步展現公司在品質控管及產品可靠性上的優勢。
船舶與水處理應用穩健發展 拓展美國市場初見成效
除半導體與石化產業外,捷流在水處理與船舶應用領域亦有所斬獲。副總經理陳建元表示,已取得美國客戶水處理專案訂單,有助提升營收穩定性;船舶產業接單表現持穩,預計將持續挹注業績動能。總經理錢佩玲指出,受惠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及液化天然氣(LNG)能源專案需求提升,公司在能源領域布局亦穩健推進。
此外,公司也強調目前美國市場在整體營收中占比不高,因此即使面臨潛在關稅波動風險,影響仍屬有限。董事長楊大中表示:「全球局勢充滿變數,但捷流始終以危機化為轉機,在變動中尋找成長機會。」
持續優化產線與流程 建立產業競爭優勢
捷流指出,公司持續精進生產自動化與流程優化,同時強化數據管理與資訊系統整合,以提升供應彈性與營運韌性。捷流為國內唯一同時具備鑄造廠至工業閥門成品製造的垂直整合企業,具備從上游原料到最終產品的完整製程掌控力,能有效縮短交期、提升產品一致性與品質穩定性,並降低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
該公司並強調將深化與既有國內外客戶的長期合作關係,並積極拓展潛在客戶群,強化市場滲透率。透過多元化應用領域佈局,捷流希望在半導體、能源、石化、船舶與基礎建設等領域,建立更為堅實的營運基礎與長期成長動能。
展望未來三年 維持成長軌道
展望2025年下半年,捷流閥業表現審慎樂觀,隨著先前工程遞延訂單逐步消化,與主要客戶擴建計畫逐步落地,下半年業績有望明顯優於上半年。公司預估2025年全年營收可望與2024年持平,穩住基本盤,並以2026年持續成長為目標。
面對日益嚴苛與客製化的市場需求,捷流正積極強化自身技術底蘊,並透過持續投資製程改善與組織升級,鞏固在全球高階閥門市場的競爭優勢。隨著各大產業邁向自動化、智慧化與淨零碳排目標前進,捷流也將扮演關鍵工控元件供應商角色,持續為台灣高階製造業注入穩定動能。
在變動的全球局勢中,捷流閥業秉持穩健經營策略與創新精神,憑藉產業多元布局與垂直整合優勢,已逐步建立起具國際競爭力的營運基礎。接下來,隨著產業景氣復甦與全球資本支出擴張,捷流有望再創新高,持續引領台灣工業閥門產業邁向下一個高峰。
捷流閥業召開法說會,董事長楊大中領軍團隊,強調多元布局帶動訂單能見度達六個月,接近歷史高峰,上半年受工程延後與關稅不確定影響,捷流營收獲利下滑,不過第三季出貨回溫,營運逐漸重回成長軌道,半導體與石化產業占捷流營收七成以上,隨全球新增晶圓廠建設啟動,閥門需求穩定成長,推升公司長期動能。(圖/翻攝自捷流閥業網站)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