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台灣碳化矽(SiC)新創格棋化合物半導體今(4)日宣布,將於SEMICON Taiwan 2025展出最新的大尺寸SiC材料成果,重點聚焦於8吋晶圓的可靠度與可用率挑戰。格棋強調,真正的競爭關鍵並非晶圓尺寸,而是如何降低缺陷密度、提升量產良率,才能滿足電動車、高頻通訊、衛星應用等市場對高可靠度SiC材料的迫切需求。圖為格棋8吋導電碳化矽晶棒。(圖/格棋提供)台灣碳化矽(SiC)新創格棋化合物半導體今(4)日宣布,將於SEMICON Taiwan 2025展出最新的大尺寸SiC材料成果,重點聚焦於8吋晶圓的可靠度與可用率挑戰。格棋強調,真正的競爭關鍵並非晶圓尺寸,而是如何降低缺陷密度、提升量產良率,才能滿足電動車、高頻通訊、衛星應用等市場對高可靠度SiC材料的迫切需求。
格棋指出,目前8吋SiC最大難題在於微管(Micropipe)、堆疊錯位(SF)、基底位錯(BPD)等晶體缺陷。團隊已建立跨越熱場設計、碳比控制、雜質抑制與結晶動態調控的完整製程策略,成功將缺陷密度壓低至10²/cm²以下,大幅提升晶圓可用率與後端加工良率。本次展出包括高純度粉體、8吋導電與半絕緣晶棒與晶圓五大實體成果,展現從原料控制到晶圓製程的垂直整合能力。
在應用面上,格棋強調,這些材料不僅能用於車用功率模組、能源逆變器,也能對應航太通訊、雷達與微波元件的高端需求,協助客戶加速新產品認證流程。格棋同時透露,8吋導電型晶圓的成長穩定性已逐步接近試量產標準,將能支援高壓高流的工業電源與儲能系統;而8吋半絕緣晶圓則鎖定在市場稀缺的雷達與射頻通訊應用,屬於高附加價值的關鍵材料。
相較全球大廠仍多停留在8吋實驗線,格棋已經建立6吋SiC穩定量產能力,並完成8吋晶棒與晶圓的製程實證。公司透過整合日本與台灣的長晶模組技術,建立高重現性製程平台,包含種晶端純化、粉體雜質管控、碳包覆抑制與熱場模擬,確保晶體成長過程穩定,並降低多晶型生成率與內部應力。
除了技術成果,格棋業務處長吳義章博士亦在本屆展會榮獲「SEMI 20 Under 40 半導體新銳獎」,成為材料領域代表之一。主辦單位肯定他在推動第三類半導體產業上的貢獻,尤其是在公司創業初期即參與技術藍圖與客戶驗證,推動「可交付材料文化」,讓格棋在短時間內完成從研發到市場落地的轉換。
格棋認為,全球第三類半導體供應鏈正面臨重組:歐洲積極強化本地製造,中國以低價策略爭市,美國則透過IRA補助提高自製率。在此格局下,台灣必須從代工視角轉型為材料供應鏈的主體,才能維持關鍵地位。
格棋強調,「晶圓品質就是品牌信任」,公司將持續推動「低缺陷、高交付、在地製造」策略,打造專屬台灣的SiC技術護城河。此次SEMICON Taiwan 2025的展出,正是格棋向全球展示其量產能力與可靠交付承諾的重要舞台,也凸顯台灣新創不只製造,更要贏得市場信任的決心。
格棋化合物半導體成立於2022年,專注於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長晶技術,鎖定能源轉型與電動車市場。2023年完成15億元新台幣A輪募資後,持續投入碳化矽長晶工藝與量產平台,致力於打造兼具高效能與高可靠度的碳化矽材料,推動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占據關鍵地位。
台灣碳化矽(SiC)新創格棋化合物半導體今(4)日宣布,將於SEMICON Taiwan 2025展出最新的大尺寸SiC材料成果,重點聚焦於8吋晶圓的可靠度與可用率挑戰。格棋強調,真正的競爭關鍵並非晶圓尺寸,而是如何降低缺陷密度、提升量產良率,才能滿足電動車、高頻通訊、衛星應用等市場對高可靠度SiC材料的迫切需求。圖為格棋6吋導電碳化矽晶圓。(圖/格棋提供)
台灣碳化矽(SiC)新創格棋化合物半導體今(4)日宣布,將於SEMICON Taiwan 2025展出最新的大尺寸SiC材料成果,重點聚焦於8吋晶圓的可靠度與可用率挑戰。格棋強調,真正的競爭關鍵並非晶圓尺寸,而是如何降低缺陷密度、提升量產良率,才能滿足電動車、高頻通訊、衛星應用等市場對高可靠度SiC材料的迫切需求。圖為格棋8吋導電碳化矽晶圓。(圖/格棋提供)
台灣碳化矽(SiC)新創格棋化合物半導體今(4)日宣布,將於SEMICON Taiwan 2025展出最新的大尺寸SiC材料成果,重點聚焦於8吋晶圓的可靠度與可用率挑戰。格棋強調,真正的競爭關鍵並非晶圓尺寸,而是如何降低缺陷密度、提升量產良率,才能滿足電動車、高頻通訊、衛星應用等市場對高可靠度SiC材料的迫切需求。圖為格棋業務處長吳義章榮獲「20 Under 40半導體新銳獎」。(圖/格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