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高關稅戰、股市震盪與衰退疑慮交織,投資人尋求資產避風港。固定收益ETF在台灣掀熱潮,成為守住財富與穩定現金流的關鍵工具,台灣固定收益ETF市場亞洲最熱,掛牌近百檔美元債ETF,涵蓋短債、高收債到新興市場債,投資人接受度與活躍度居冠亞太。(示意圖/PIXABAY)在高關稅戰、股市震盪與衰退疑慮交織的時代,投資人不再只盯著股票市場。特別是台灣,固定收益ETF已經走在亞洲前端,近百檔美元債ETF供投資人選擇,市場規模在亞太居冠,投資熱度持續升溫。許多投資人坦言,面對高波動行情,「ETF配債」成了守住資產的關鍵戰術。
不僅如此,市場還透露出一個有趣趨勢:不只是追求短線避險,投資人開始傾向長期持有債券ETF,當成穩定現金流的來源。這樣的氛圍,正逐漸改變亞太整體的投資版圖。那麼,台灣投資人為什麼特別積極?而未來還有哪些新產品,能在市場風暴中脫穎而出?
全球市場動盪 債券ETF成避風港
2025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可說是「大風吹」。貿易關稅爭端持續延燒,美元匯率時漲時跌,美股大盤高低震盪,經濟衰退風險也不時被拋出,讓投資人如坐針氈。
富時羅素(FTSE Russell)亞太區FICC產品與研究主管Nelson Huang直言,自4月以來,關稅爭端帶來巨大的市場不確定性,不只股市震盪,連債市也大幅波動。在這樣的情況下,短天期美國國債與國庫券重新受到追捧,因為它們對利率變化的敏感度低,具備高度靈活性。
根據Lipper數據,今年4月「美元短期政府債券」ETF吸金高達201億美元,成為全球最暢銷的債券ETF分類,足見市場對安全資產的需求。
投資等級公司債回溫 殖利率創20年新高
除了美國公債,投資等級公司債同樣吸引資金湧入。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美元投資等級公司債殖利率已突破5%,寫下近二十年來新高。相比金融海嘯前的4.5%至5%水準,過去十多年利率長期壓低在2%到3%,如今的殖利率不僅更優,違約風險也相對可控。
Nelson Huang分析,對於想要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人來說,美國投資等級公司債是絕佳選擇,不僅收益高於多數亞洲本地貨幣債券,風險也不見得更大。不過,他提醒亞太投資人仍需小心美元貶值,因為一旦匯率走弱,報酬率可能被稀釋。
台灣市場最火熱 百檔美元債ETF搶市
放眼亞太,台灣的固定收益ETF市場可說是一枝獨秀。台灣目前掛牌近百檔美元債ETF,產品設計細緻,從短期公債到高收益公司債、甚至新興市場債,一應俱全,滿足不同投資人需求。
相較之下,日本投資人更偏愛透過外幣國債追求較高殖利率;澳洲則持續以澳幣計價產品為主流。這些差異,正反映亞太各市場的投資文化不同。Nelson Huang指出:「台灣市場的投資人接受度高、動作快,是亞太區裡最活躍的一群。」
新興市場債受關注 印度、印尼最搶手
除了美國資產,亞洲新興市場的本地貨幣公債,也因美元偏弱而成為亮點。以印度政府債為例,自2020年啟動「完全可投資路徑」(FAR),外資投資幾乎沒有上限,殖利率長期維持在6%至7%,比同級美元債高出至少1個百分點。
印尼與菲律賓政府債的到期殖利率也處於類似水準,對國際投資人和本地市場來說,都是相當具吸引力的選項。黃乃勝指出,這些新興市場不僅殖利率高,也逐漸建立起更透明、更成熟的市場規範,對長線資金尤其友好。
至於中國,則因資本管制如QDII制度限制,投資人無法大規模參與海外債券ETF。不過,Nelson Huang認為,一旦未來政策放寬,中國投資人勢必會成為國際債市的重要買盤。
老齡化社會推升需求 固定收益變剛需
亞太成熟市場如台灣、香港、南韓、新加坡,都面臨人口快速老化的挑戰。退休金基金、保險公司,以及大批即將退休的散戶投資人,都在尋找穩定收益與保本的投資工具。
固定收益ETF正好切中需求。它們流動性高、透明度佳,投資門檻低,能有效幫助投資人規劃長期現金流。黃乃勝觀察到,近年來,愈來愈多退休族群把固定收益ETF當成資產配置的核心,而不是次要角色。
未來趨勢:客製化ETF當道
隨著市場需求快速演變,富時羅素(FTSE Russell)也積極推出更多在地化指數,讓投資人能精準追蹤本地債市表現。同時,多資產生命週期策略也正成為趨勢,將股票與債券結合,專為退休規劃設計,尤其適合亞太已開發經濟體。
整體而言,亞太債券ETF市場正處於加速成長期。投資人藉由美元債與本地貨幣債ETF,不僅能有效分散股市波動風險,也能獲得穩定現金流。下一步,客製化與創新型產品將持續出現,滿足不同投資人與機構的需求。
問題是,在波動與不確定性逐漸成為常態的金融市場裡,這股債券ETF熱潮究竟能走多遠?而台灣作為亞太最火熱的市場,又能否在這場投資新浪潮裡,保持領先優勢?答案,將留待市場給出。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