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不是一個人的比賽」 美國大學如何培育專業運動員?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翻攝自Purdue Athletics臉書

文/任恩儀/N1的田野筆記(換日線Crossing)

「奧運不是一個人的比賽,是一群人的比賽」──美國大學如何培育專業運動員?以我剛奪兩面銀牌的母校為例

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8 月 8 日最大的新聞,是校友 David Boudia 和本校大學運動員 Steele Johnson 聯手在男子十米雙人跳台,替美國國家代表隊抱回這個項目史上最佳表現的兩面奧運銀牌。這是大事,所以這兩天我的臉書不停出現關於這兩面奧運銀牌的相關消息分享。在賽後訪問,身高頗有差距的兩位運動員提到兩人都在普度大學接受相同教練的指導,對雙人的訓練很有幫助。兩人不僅頻頻以校友 Boiler makers 自居,當問到他們要對家鄉父老說些什麼時,更是一再地提到本校歡呼的口號 Boiler up,感謝大家對他們的支持。

今天早上,學校官方臉書,搭著這股熱潮,直播新任運動員管理方案主任的聘任結果,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學校有這樣的職位。在直播現場,學校當然得趁機宣導本校的運動員輔導方向。遇到這種特殊時刻,加上台灣每逢重大賽事,眾人必感慨的國家運動員培育與輔導的不足,我也很好奇在美國,大學裡是怎樣協助專業運動員。

其中有幾點是比較值得思考的:

運動員拿獎學金進大學,不能只是打比賽而已

首先學校並不諱言,提供獎助學金,招募專業運動員來就讀所謂研究型大學,除了運動表現,還有幾件事情是要考慮的。第一,學校希望可以招募有能力可以協調整個在學經驗的運動員。學校講得很清楚:就讀本校的專業運動員要理解自己不只是運動員,同時也要重視學業。學校重視並投注了很多心力幫助這些具備運動員身分的新生,在第一學期就希望可以幫助他們在運動比賽和課業中建立平衡。運動員學生要理解到體育很重要但是學業也很重要,這些專業運動員學生不能夠只有運動比賽,因為這不是「來大學」的唯一目的,來大學不是為了只是要在當下打比賽或表現運動給球迷看。

若以專業運動做為一生的職業,需要很多不同技能來做輔助,而大學教育的學習目標就是提供運動訓練以外的技能。況且有時人生不同階段會有轉職,幫助運動員培養其他專長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另一種考慮。本校現任研究生學院的院長,當年就是美國 1980 年和 1984 年奧運擊劍代表隊的隊員,他擔任代表隊的期間,同時正在自己博士班學位的學習中,真是非常驚人的毅力,而他現在的工作可是完全和擊劍無關啊。

用社群力量,協助運動員兼顧課業

事實上,三不五時,身為教育專業的我總是會收到學校發出招募運動員陪讀家教的信件,信件裡講得很清楚,所謂的陪讀家教,要負責 3-4 名的運動員,每週要陪讀 6-9 個小時,工作包括:協助檢查作業的品質、學習技巧的指導,而當運動員對課程內容或老師要求有疑問時,要指點他們如何解決。這樣的安排,理由當然不是「運動員程度比較差,」而是既然他們得投注大量時間在練習上,當普通學生可以組讀書小組或是找老師請益時,專業運動員的學生很可能受限於時間或訓練日程沒有辦法這樣做,既然如此,學校就用社群的力量來支持他們。

擬定完整計畫,籌措豐沛的資源與經費

另一個跟社群相關的概念,還有行銷。學校表示,他們也得用生意人的眼光來看待整件事情,校友就是這個運動員最佳的粉絲群。學校有義務要幫這個運動員和這個學校建立連結,老派的方法以前當然是用郵件,現在加入社群媒體粉絲團的經營。當運動員要去比賽時,宣傳影片裡,就可以見到校旗和運動員的結合(本校為 Steele Johnson 拍攝的宣傳影片)。學校明講當本校的運動員去比賽,全體就是要有個概念:那是我們學校去比賽了。把運動員和學校榮譽感連結在一起,就會帶動學生去看比賽,看比賽的的門票收益,也才能夠轉化成經費,支持訓練所需的教練費和各項費用。

訓練經費是很重要的。好的專業運動員要有好的教練,而一個好教練,甚至會帶動學校整個團隊。在本校 2015 年前 20 名最高薪人員的支出,前三名分別是男籃校隊的教練(年薪 210 萬美金),足球校隊的教練(年薪 190 萬美金)和女籃校隊的教練(年薪 60 萬美金)。運動員招募小組要評估那些資源是必須的,然後對應可以讓運動員贏得那種程度的比賽。擬訂計畫和方案後,校行政人員就得去找資源和經費,除了董事會,成功傑出的校友也是重要的募款對象。所以運動員和學校連在一起的意象必須要強烈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我自己雖然不擅長體育,但透過從以前高中同事身上的學習,我對運動員的培育是有感觸的。台灣不是沒有基層體育教練在默默耕耘,以前寫過的「給高中體育老師一點掌聲」,那是我在教育現場的見聞。或許有點感人,不過讀來也有淡淡心酸。我們不能總仰賴這些體育人自發性的付出,自發性的管理,沒有經費的挹注、沒有監督、沒有支持,然後遇到比賽才指責他們做的不夠多、不夠好。

制度確實需要討論,大眾的意見或者奪牌選手的個人看法與經驗固然重要,但多數的體育項目都不是只有拿金牌的那個人在比賽,它是一群人的比賽。運動員的概念是泛指這一群人。現在不少在教育現場的體育老師當年都是運動員出身,討論制度時,他們的意見也應該要被納入被聆聽。這樣才能夠以更健全的體制,去支持球員去支持教練,然後幫助有體育專長的學生,在教育體制裡能夠兼顧運動比賽、學習、成長和個人發展。


   關聯閱讀

任恩儀:給高中體育老師一點掌聲

致文化部長鄭麗君:別再等人才成為台灣之光後,才想到要培養他們

你想過自己的專業值多少嗎?──七位數年薪、工作三週的工作邀約教我的事


   作者簡介

任恩儀/N1的田野筆記

任恩儀,自己最重要的身分認同現在是寫作者。在學術寫作與公眾寫作外,也寫隨筆,散文和小說,偶爾發表,偶爾自己欣賞,繼續醞釀。因為做的是和人以及場域高度相關的教育研究,所以,凡事都會先想到在事件裡的人是什麼感受,為什麼這個場域會形成這個文化。自己客居異鄉的身分更像一個業餘的人類學家,在做出結論前,通常會慢慢觀察。臉書專頁:N1 in the field 美國移居荷蘭中的田野筆記

執行編輯:郭姿辰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加入 @setn 好友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立法院9日審查再生醫療法、再生醫療製劑條例草案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立法院9日審查海洋保育法草案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