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台灣文創西進中國 築夢1000個小鎮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導正亂象〉毀古蹟、趕農民、炒房產

大陸美麗鄉村初執行時,大多被解讀成「給老房子穿衣戴帽」,一律在古老的木牆上糊水泥,然後塗白漆,再把屋簷噴成紅色。大陸鄉建界戲稱:「刷白勾紅,就宣布美麗鄉村建設做完了。」

走遍中國各省鄉村的參見莊主創始人木堯,經營著推廣中國農莊休閒的自媒體,曾親眼見證美麗鄉村拉皮工程的破壞力。他指出,最令人詬病的是民間資本進入鄉村,拿地圈錢搞房地產,絲毫不管開發是否會造成環境災害,更遑論激發小鎮的內在活力。

例如,一個位於福建閔清的美麗古村落,擁有大片未被毀壞的古樓,雕樑畫棟完整保留,既有朱熹曾經在這裡當官的文化底蘊,又有非常獨特的山水資源。結果,地方政府花了1000萬人民幣做了「刷白勾紅」,徹底破壞了古蹟。「政府工程所謂的進化,卻造成鄉村滿目瘡痍,」木堯痛心說。

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特色小鎮,原意是小鎮該根據特色升級,比如體育小鎮、瓷器小鎮、影視小鎮等,由中央提供土地、資金、稅收優惠等資源配套。但問題出在,大陸對於鄉村建設的思考仍是招商引資。

警覺到特色小鎮可能走上了歪路,近日大陸中央不得不發出了眾多的官方聲明:「不歡迎沒有靈魂的地產商參與特色小鎮的開發經營。」

更捨本逐末的是「把農民清空」。受邀參訪過眾多農村項目的王村煌觀察到,大陸做鄉村建設很多是按照房地產的邏輯,把原來居住在當地的人遷走,從商業獲利的角度出發,讓鄉村失去真正的田園歸屬感,只有空殼沒有靈魂。

加上施政指標的壓力,複製能力強的地方政府互相抄襲模仿,所謂的美麗鄉村變得不美麗,特色小鎮變得沒特色。

不少人痛心於鄉村建設的亂象,而台灣這群社造人絕對是可以參考的專家。

由於台灣社造的強項是規劃及較為細膩的品牌操作經驗與能力,到大陸發展屬於經驗輸出,不用投入太多資金,多為輕資產投入。以何培鈞在湖南為例,只需要租一間自用的辦公室給團隊使用,委託方支付給台灣專業團隊的是顧問服務費。

曾參與過台灣第一個社區營造、蘇澳白米木屐村的意核設計執行長戴瑤強發現,大陸做社造的第一批人,與台灣「大不同」。

「台灣是對鄉土有情懷的人,大陸反而是共產黨員,」戴瑤強說,歸根結底,美麗鄉村、特色小鎮與田園綜合體皆是政治大環境下的產物,風箏的線還是捏在政府而非市場手中,於是地方黨員率先被動員投入。

「大政府」思惟,卻成為台灣社造團隊西進時要適應、溝通之處。蔡幸爵以自己經歷指出:「大陸的工作方式是要你跟著他的腳步速度,過程中會遇到什麼窒礙難行的情況,也不太想去了解。」

當社造西進,台灣的慢遇上大陸的快,會產生的另一個問題是:浮躁氣氛下,如何擁有自由空間?

不忘初衷,是多數台灣社造人堅守的原則。

「如果是地產開發,給我再多錢,我也不會做,」何培鈞說,底線就是不能回到地產開發,否則沒有必要從台灣飛那麼遠來,只做招商。如果對方能夠接受這個底線,意見不同可以試著包容,找出最大公約數。

不約而同,蔡幸爵也是同樣的想法。

「很多案子表定要簽約,卻在最後一刻叫停,就是因為可能違背了我們的初衷,」蔡幸爵笑著說,要有抗拒白花花的銀子的勇氣。

蔡幸爵說,台灣社造經驗在乎的永遠是人,需要細緻規劃,進行陪伴:「理想是在我們離開後,當地的人能夠接手繼續社造。」

擘畫台灣願景 變華人社造育才重鎮

在大陸的社造實踐,也可以回饋給台灣。

「大陸想學會台灣的經驗,人員可能會送到台灣做訓練,」何培鈞說,台灣在地發展的經驗輸出後,不是產品回銷台灣,而是大陸人可以到台灣上課,讓台灣變成華人社區營造學習的重心。

台灣的觀光產業以行程導覽、DIY加風味餐為主流,這樣一條流於形式的公式,其實是勞力密集度非常高的產業,利潤率也低。未來如果能變成一種教育學習行業,產值會增加很多。

「一家餐廳從本來做菜給人吃,進化成為教人如何創造有理想的餐廳,」何培鈞指出,從收餐費變成收學費,產值不可同日而語。

 或許,以後的兩岸交流會聚焦在人、文化與價值,不再只有產業、獲利及價格。台灣文創、旅創、農創人才西進,正在創造新時代。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9月號

加入 @setn 好友

2024新北電競爭霸戰 – G9: League of Aces
大數據推薦
GCS 2024 春季準決暨冠軍賽-2024/05/04《Garena 傳說對決》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