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案例上升!專家警告:魚解凍過2小時恐危害健康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炎炎夏日,食物若未保存適當容易遭到細菌、病毒汙染,吃下肚恐有害健康。台北市衛生局表示,今(2019)年4月至6月食品中毒通報案共有13件,較去年同期增加3件;該局提醒,食品中毒的高風險食物包含生菜沙拉、生魚片、飲冰品等,尤其魚貝類等水產品必須留心組織胺中毒風險。

▲台北市衛生局說,未經加熱的生菜沙拉、生魚片、飲冰品等,是屬於食品中毒的高風險食物。(示意圖/pixabay)

台北市衛生局今日公布統計今年4月至6月共13件食品中毒通報案,較去年同期10件,增加3件,經衛生局採檢及調查,1件食餘檢體病原性微生物均未檢出,查攝食者主要症狀包含發疹、發癢、臉部潮紅及過敏反應,經判定過敏原因為虱目魚柳組織胺造成,係屬天然毒食品中毒,其餘12件病因無法判明。

台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參議兼代科長王明理表示,食品中毒定義為2人或以上攝取相同食品出現相似症狀,病因大宗為病毒、細菌、天然毒。未經加熱的生菜沙拉、生魚片、飲冰品等,是屬於食品中毒的高風險食物;而常被視為優良蛋白質來源的魚貝類等水產品,則需注意組織胺、諾羅病毒等風險。

王明理說明,組織胺(Histamine)是在腐敗魚肉(如:鮪魚、鯖魚、鰹魚、秋刀魚、沙丁魚等)中常見的一種化合物,對熱安定,故不易以加熱方式加以破壞,一旦產生就不易去除。開放式、潮濕的存放空間,易使魚體受到腸內細菌污染,24小時內便足以產生引起中毒的組織胺含量。

王明理指出,預防組織胺食品中毒的最佳方法,為防止魚肉在保存中產生組織胺,並需注意調理條件,包括於衛生良好環境確實以低溫或冷凍保存魚體、魚體解凍到烹煮間隔不超過2小時、足夠的烹調溫度及時間。此外,餐飲業者對於食材來源、處理流程、烹調器具、環境設備等,應確實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

為防止食品中毒發生,台北市每年辦理48場食品衛生講習,107年計9,843人參加,加強輔導「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一、要洗手、二、要新鮮、三、要生熟食分開、四、要澈底加熱及五、要注意保存溫度。

台北市衛生局呼籲,餐飲業者應建立良好之操作衛生習慣,患者及醫療機構應保全證據,儘量保留剩餘食品及嘔吐或排泄物,並儘速通知衛生單位採樣調查,以釐清食品中毒原因。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94要賺錢 贏家方程式】台股下周能夠反攻嗎?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傅崐萁率藍委訪中 行前記者會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