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得腸癌?嗜肉族注意 研:每日「紅肉」別吃超過這個量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大腸癌的發生跟飲食習慣有關,醫師表示,大腸癌患者約高達8成為自發性病症,想要遠離腸癌,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每日紅肉攝取在100克以下,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民眾應維持均衡飲食、攝取高纖維並適量補充維他命D。

▲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每日紅肉攝取在100克以下,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圖/資料照)

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導致大腸直腸癌蟬聯11年癌症榜首,近年來甚至有年輕化的傾向。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呂宗儒表示,最新研究指出,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高達十萬分之50,已高於歐美國家十萬分之40的發生率。

呂宗儒指出,約有7至8成的大腸癌患者為自發性病症,無相關家族史。50歲後患者的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長期不當飲食的刺激有關;50歲前發病者則多受基因影響導致。

呂宗儒說明,治療大腸直腸癌,除了切除腫瘤本身外,醫師會多切除病灶周圍的部分腸道,以確保癌細胞切除乾淨,降低復發率。一般而言,大腸的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為安全距離,直腸則是以上下各2公分的安全距離為準。由於骨盆腔的範圍不大,過去若切除範圍在骨盆腔死角,就需要從肛門處深入體內治療,由於肛門被破壞,患者往往面臨術後造人工肛門的不便。

▲醫師提醒,直腸癌出血與痔瘡出血類似,切勿輕忽異常出血,如有異狀需儘早就醫。(圖/資料照)

所幸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呂宗儒說,3D立體腹腔鏡突破過去2D平面視野上的限制,醫療器械的發展也更為靈活,醫師可清楚看到病灶部位,深入骨盆腔死角,切除腫瘤。僅有少數腫瘤位置及切除範圍在肛門括約肌內的患者,才需連同肛門口一併切除,大幅降低了患者要另造人工肛門的可能。

呂宗儒說,許多民眾易將排便出血當作痔瘡,他提醒,直腸癌出血與痔瘡出血類似,多見於便後擦拭肛門的血跡,但大腸癌出血型態為血液混雜在糞便中,因此民眾切勿輕忽異常出血,如有異狀需儘早就醫,並定期篩檢。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怎能不愛車】新世代BMW X2雙車型試駕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