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OTT的艱困路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陳柏寧

台灣OTT發展已到了白熱化發展,從今年3月富邦集團蔡家兄弟,挾帶著電信業與系統業雙重身份優勢,登高一呼找來了台灣各頻道來共組OTT平台,彷彿就像在沙漠中找到了綠洲般解渴。但就目前台灣整體市場來看,包含LINE TV或酷瞧等,不管是主推韓劇市場或台灣內容產製者,都算是台灣OTT先行者,是什麼樣的「想像」與商業模式讓它們紛紛上線,筆者這邊就不再闡述國外Netflix、Apple TV、愛奇藝、HBO NOW等成功案例為何成功?而將重點聚焦於台灣市場困境。

▲資料圖片

盜版與正版拉扯

網路上隨處可得的未授權盜版影音內容,早已不是新鮮事,許多的聚合器例如台灣連續劇APP,早已根深蒂固在年輕人手機中,它除了可節省找劇的時間外,重點是免付費,另外在YouTube上除了頻道自行上架外,更多的是畫質粗糙的翻拍節目,這些都是現有且短時間無法突破的困境,如何維護台灣影視環境的內容產製「正名權」,就如當初台灣流行音樂盜版問題一樣,至今仍是一個難解習題,若要依賴政府主管機關來監控,也不是短時間可以看到成效的,且防不勝防繁殖速度難以想像。

消費者已被寵壞

台灣OTT的另一困境,在於國外先行者已介入台灣市場太深,例如愛奇藝、優酷、芒果TV等,一開始進入台灣市場就是打著加入會員收看大陸劇免費,這樣的狀況已行之有年,一時間要教育消費者從免費到使用者付費觀念,也是需要時間去灌輸,更何況若無更優質節目或獨播內容,也很難使消費者自願掏出錢來包月吃到飽。但可以期待的是,使用者付費一定是未來趨勢,儘管是擁有再多資本的產製者,想單純從廣告或商品置入兩項商業模式來維持,是有一定的營運困難性。

彈藥後援嚴重不足

所有的營運端背負著龐大的管銷成本壓力,尤其在網路平台經營上,不只是內容產製的拍攝成本,流量及設備的維護也是龐大的開銷,儘管是擁有電信資源的系統業者,也需重新評估頻寬的支出流量費,加上程式開發、專業經理人、日常維運等人事的龐大支出,也是內部評估的重點,若沒有仔細評估週全,很容易成為犧牲的一員。

決勝關鍵點

不管是傳統電視台到現在火紅的OTT,內容核心仍是決勝的關鍵點,因長期購入電視劇絕不是長遠之策,唯有內容產製者才能完整擁有眼球停留權,這點在中國或是美國OTT業者都已得到驗證,此時節目內容創新及議題性即成為最後一根稻草,如何找到適合網路收看者特性的甜蜜點,才是一長久經營之道,可能須由下至上進行龐大的換腦工程。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