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一廣場/3+11該究責?疫情決策困境才是重點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雨蒼

這陣子一直看到有人到處留言,問3+11是不是破口。這件事情指揮中心已經回答了,但我想談談的是這背後的問題,包含疫情決策的困境,以及想要究責的心態,以及回過頭來看網路評論是否妥適。

●疫情決策的艱難:價值的權衡、兩週後才知分曉

首先,針對疫情,無論是怎樣的決策,其實背後都有價值之間的拉扯。人員流動降低越多,雖然越可以阻止疫情的擴散,但是越少人流,對經濟的打擊也就越大;因此,人員的流動要降低到怎樣的程度?這一直都是在光譜與價值上的選擇。同樣地,疫苗的開發與緊急授權,也是在安全性跟時效中做選擇。這樣的權衡不是只有3+11,而是普遍存在所有的防疫作為。再者,防疫的決策在當下不會有即時的數字回饋,無法立即得知政策選擇是否正確,要到武漢肺炎的潛伏期一周到兩週之後的確診數字出來,才知道分曉。

▲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圖/指揮中心提供)

光譜與價值的選擇是困難的,高舉單一價值去質疑卻是簡單且更容易被理解的。因此大家可以看到,當台灣選擇提高防疫警戒,或持續延長警戒時間的時候,總是有人跳出來喊,小商家要餓死了;當疫情趨緩要降低警戒,提高人流的時候,他們又跳出來喊,疫情可能會失控云云。偏偏,防疫政策的正確與否,不是立即就能得知,這也讓這些政治口水有借題發揮的空間。

3+11的政策也是如此。當時這個決策,是在飛航安全與防疫中間做選擇。許多機師在高強度隔離之下,一直難有跟家人接觸的空間。人是需要連結的動物,在這樣高強度防疫隔離之下,機師的心理狀態會出現問題,進而導致飛安的問題。因此,3+11的政策,就是在這樣的價值取捨之間所作出的選擇。

●隨意究責的心理,無助公眾討論

我能理解許多人因為疫情擴散、防疫升級而感到生活上的不快,因而想要究責。但是一方面,疫情傳播有許多政府難以掌握的地下經濟,中間的傳播路徑難以釐清歸屬;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是一回事,政策的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制定政策不一定代表大家都照著做,有時候問題可能反而在執行的小細節上,這種責任也難以釐清。因此,面對這件事情,討論不該只停留在究責,而是該去釐清,有沒有更好的作法。

但是,人們的心理卻不是這樣運作的。當外界出了事情,導致自身行為必須改變的時候,有些人會想要找個對象來怪罪。《巨嬰國》作者武志紅曾在一篇專訪中提到這樣的心理狀態。他說,「巨嬰是沒辦法面對失控的,失控會引起巨大的無助感,他們需要將失控這件事從自己身上切割出去。」既然不能為自己的失控負責,那麼就一定要找到一個人去怪罪。

怪罪他人這件事情,事實上對於事情能不能做好,幫助不大。因為這樣只是找個人,把他踢下去。但如果沒有回到決策當下,釐清決策時所能看見的資訊、在當時所面對的價值權衡,那麼就算換個人上來,這個人一樣會在未來面臨相同的困境。如果我們總是用事後諸葛的態度來究責面對決策困境的人,結果就是大家都選擇不做不錯、沒有創新的保守選項,就會塑造無人想解決問題的社會。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回過頭來看3+11的相關討論,大家可以觀察,有人在討論更好的防疫作法嗎?他們在討論的時候,是不是只考量單一價值的面相,然後無限上綱?如果是的話,那這樣的討論對於後續的防疫精進並沒有太多的幫助;反而,只是徒增社會的混亂,逼著無辜的人背上十字架來替罪。

公共政策的治理是一門專業,在民主社會,當然人人都有權可以評論。但是,如果回到每個人,我們應該思考,我們的評論,究竟是在滿足自己怪罪他人的心理,形塑不做不錯的社會風氣,還是在幫助釐清問題、改善社會的困境?這件事情,我想大家都應該放在心中,慢慢想一想。

《作者簡介》雨蒼,公民記者

加入 @setn 好友 #評論/三立大論壇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