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張家銘表示,許多失眠患者試過安眠藥、冥想、助眠茶,但真正能讓腦子慢下來的,是「運動」。(示意圖/pixabay)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許多人在入睡時會出現大腦轉個不停、難以入睡的困擾。醫師張家銘表示,這是典型的「情緒相關失眠」,它往往伴隨焦慮、情緒不穩、自律神經失衡、壓力荷爾蒙過高。很多人試過安眠藥、冥想、助眠茶,但真正能讓腦子慢下來的,不是外力,而是「運動」。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2025年發表於《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的報告整合了23項臨床試驗、1836位有情緒相關失眠的患者。結果發現,規律運動不只是改善睡眠品質,更能安撫過度活躍的大腦。
尤其是「混合運動」,也就是,結合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效果最顯著。這類運動能調節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降低皮質醇濃度,同時提升副交感神經活性,幫人從「戰鬥模式」切換回「修復模式」。
研究證實:規律運動能讓腦子安靜下來
張家銘表示,上述的運動不是大汗淋漓、心跳加速,而是每週3~5次,每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腳踏車、伸展搭配輕重訓。這樣的運動能平衡血清素與多巴胺,放鬆大腦、穩定心情。
屬於易焦慮者,張家銘建議,則可加入身心運動,例如太極、瑜伽、氣功或深呼吸練習,會讓效果更明顯。這類運動透過穩定呼吸與緩慢動作,刺激副交感神經,減少睡前的腦內雜音。
張家銘表示,通常在規律運動2週後,白天的專注力會提升,情緒穩定,晚上入睡時間縮短、半夜醒來次數減少。這是身體真的開始「校準節奏」。運動讓自律神經重新找到平衡點,皮質醇下降、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自然分泌,讓身體在夜裡修復。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