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atty Chou
昨 (24)日陳志金醫師在臉書上分享了過去曾比較了同樣的新聞,得出了悲哀的結論。英國有則新聞的的原文是「醫生折斷我小孩的手臂救她的命:產房上演醫療人員奮戰解救難產且已窒息嬰兒的劇碼」(Doctors snapped my unborn baby's arm in two... to save her life: Maternity ward drama as medics battled to deliver baby who got trapped during birth and began to suffocate),然而,台灣媒體翻譯外電時,竟下了「女嬰太大生不出來,醫師竟折斷她手臂」的標題,陳志金醫師直呼根本就是標題殺人!
▲圖/翻攝自陳志金臉書
新聞本業念了四年,現在正在主流媒體實習,看到這則圖文,我以身為媒體的一員,感到羞恥。同時,我也想起了四年來,上過的課,及考試寫過的申論題,其中不乏討論媒體的角色,除了監督政府的第四權之外,應該也要有教育大眾的角色(類似科普的概念),也就是說,身為媒體,我們應該要報導大眾「需要知道」的資訊。但是很悲哀的,台灣的媒體不但常常沒有盡到教育閱聽人的責任,反而被大眾檢討,被大眾修理。
媒體和輿論的風向會互相影響。例如,最近媒體狂打某則新聞,民眾在茶餘飯後討論這些話題的機率就會很高,反過來說,如果輿論一面倒向某一方,媒體也會為了大眾的口味跟進報導。
「既使最後造成一些不完美,她還是很感激醫師採取這個保命的險步,正因為這位媽媽的理性,未來,才有願意奮不顧身的醫師,繼續守護者她們寶貝的健康」。陳志金醫師在臉書上說,英國的那位母親能理解醫師的出發點是救命,明白若醫生不這麼做,就保不了孩子的命,但反觀台媒,同樣因為搶救難產而不幸割傷嬰兒耳朵的醫師,卻被妖魔化成沒有醫德。
▲圖/攝影者Jon S, Flickr CC License
老實說,近年來媒體的傳播,也替醫療從業人員發聲不少,透過網路、大眾媒體的傳播,基層醫療人員也稍稍有了和政府不合理的政策抗衡的地位。不少醫界的友人都曾向我表示過他們對媒體的感謝,但是媒體先是大力幫忙,再標題殺人,挑起民眾的恐懼與醫病的對立,澆熄醫療人員的從業的熱情,這邏輯,豈不是鬼打牆?
不管是哪家台媒,只要是犯了錯,在第一時間,大眾或許會記得是特定哪家媒體的問題,但是時間久了,大家只會記得「台灣的媒體」很爛,對台灣的媒體有信心的人就會越來越少,願意留下的人才也會越來越少,造成惡性循環。
陳志金醫師提到,若標題能改成「女嬰難產,醫生走險步,折斷手臂保命」或「女嬰難產,醫生急智,折斷手臂保命」,就會是好事一樁了。
「守護醫療,媒體也應該善盡其社會責任」。其實不止醫療,整個台灣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