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楊泮池:台灣肺癌不能用吸菸解釋 這大小再動刀成功率最高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楊泮池表示,台灣肺癌不能單看吸菸率來解釋發生率(圖/中央社資料照)

▲楊泮池表示,台灣肺癌不能單看吸菸率來解釋發生率(圖/中央社資料照)

台大醫院今(30)日舉行創院130週年「精準醫療現況與展望記者會」,包括台大副校長張上淳、中研院士楊泮池、郭沛恩等重量級學者均出席演講;中研院士郭沛恩表示,精準醫療可用於預測高危險群、預防疾病、並提供專屬於個人的治療方針;楊泮池表示,台灣非吸菸肺癌相較歐美特別顯著,若能有更多基因指標,早期發現肺癌,才能讓肺癌致死率再減少。但他也特別建議1公分以下的肺癌腫瘤還不要太早開刀。

台大醫院今(30)日舉行創院130年「精準醫療現況與展望記者會」,邀請遺傳學、癌症醫學、精準外科手術、精神科學及神經科學、遺傳性疾病基因診斷及治療、智慧醫療、與免疫基因體學等領域的十位權威學者擔任講者。

台大前校長、中研院士楊泮池今表示,台灣肺癌、肝癌的死亡率就佔了全部癌症的50%,因此若要降低整體癌症死亡率,首要就是要將這兩種癌症的死亡率降低。

楊泮池表示,歐美男女肺癌的發生很多都是與抽菸有關,但不吸菸肺癌在亞洲地區很明顯,在亞洲國家很多罹患肺炎都是不抽菸女性。台灣女性抽菸人口僅3~5%,但長期觀察下來,女性肺癌並沒有因為推動《菸害防制法》造成吸菸整體人數減少,而降低,台灣沒有辦法用吸菸解釋肺癌。因此需要從基因變異或其他環境指標如PM2.5等相關性來找到預防之道。

台灣有三分之二是不吸菸肺癌,70%是肺腺癌,比歐美肺癌早5~10年發生,女性又比男性早5年發生。楊泮池表示,透過精準醫療,找到有效的藥物,可大幅增加肺癌患者的存活率,過去有一名住澳洲的不吸菸肺癌患者,本以為僅能再存活三個月,但回台使用了標靶治療,存活了5年以上。

目前全世界都在想辦法減少肺癌的死亡率,楊泮池表示低劑量電腦斷層之所以能夠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主要是可以讓第一期發現肺癌的患者,從原本的24%拉高到60%,越早期抓到治癒率越高。

楊泮池表示,若是1公分~1.5公分的腫瘤若提早手術切除,存活率可達95%,但他也建議有腫瘤者不要太早開刀,這主要是因為腫瘤若太小就移除,較難定位且增加不必要的醫療行為,可先觀察至少到1公分~1.5公分的大小,若確定必要再切除,處理和成功率都相當高。他也建議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可做2年一次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沒有家族史,3年做一次即可。

至於要預防肺癌當中連低劑量電腦斷層都不容易在早期發現的鱗狀上皮細胞癌,楊泮池表示,肺癌患者當中約10%患者為鱗狀上皮細胞癌,這類患者罹癌與吸菸較相關,戒菸比較重要。

中研院士郭沛恩表示,目前國內的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針對癌症可進行基因變異分析、癌症監測檢查、標靶治療、癌症風險評估、藥物反應預測等研究,也能對於一般疾病預防的環境與基因面向提供解答,讓患者早期預防早期治療。

郭沛恩表示目前生物資料庫的收案,主要都以年長者以及、確定罹癌的高危險族群,將來基因資料庫希望能朝全族群進行蒐集,可讓精準醫療更加準確。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