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面對氣候危機與全球勞動權益日益受到關注,愛爾蘭公平貿易組織(Fairtrade Ireland)日前正式啟動「Fairtrade at Work」職場換裝運動,鼓勵企業雇主採購更具社會與環境責任的制服與工作服,取代傳統大量採用快時尚模式、低品質、且可能涉及血汗工廠的工作服裝。

▲全球制服市場正悄悄變革,從循環經濟到ESG評分,永續制服成為品牌形象、責任治理與供應鏈碳足跡管理的新焦點。(圖/永續新聞網)
這場運動於位於都柏林巴利蒙的愛爾蘭循環經濟國家中心(Rediscovery Centre)啟動,強調企業與公共部門在制服採購決策中應納入公平貿易棉花、有機紡織品與環境友善材料等標準。
公平貿易組織執行長彼得.蓋諾(Peter Gaynor)指出,該組織的目標是讓公平貿易棉花在職場出現的頻率,能與公平貿易咖啡一樣普及。他表示:「試想,辦公室員工、零售人員、醫護或學校工作者每天穿著的制服,是由獲得公平報酬的棉農所種植、有機無毒材料製成,這對工人、農民與地球都更公平。」
目前,全球約有4.1萬名棉農參與公平貿易認證棉花的生產,但在2023年產量也僅達4.8萬公噸,仍遠低於全球年產約2,500萬公噸棉花的1%。蓋諾坦言:「棉花在全球農業中的地位不亞於黃金,卻是工資最低、環境負擔最大的作物之一。改變制服供應鏈,就是改變其中一個最龐大的隱形問題。」
工作服轉型永續 掀企業品牌與責任革命
Rediscovery Centre 的計畫總監羅傑.沃伯頓(Roger Warburton)表示,愈來愈多消費者與年輕員工關心所穿衣物的來源與倫理標準,企業應主動回應這股「負責任消費」風潮。「現在是時候讓雇主跟上潮流了,選擇不傷害環境與工人的制服,這不只是形象,也是責任。」
他指出,該中心的工作人員已全面改穿由愛爾蘭蒂珀雷里(Tipperary)當地永續制服供應商 SustainableWorkwear.ie 提供的公平貿易棉質Polo衫。該公司創辦人傑拉德.惠倫(Gerard Whelan)則表示,永續制服的選項其實越來越多,從設計到布料都可客製化,不必犧牲美觀與功能。
擴展趨勢:從ESG到循環經濟 企業制服也在淨零旅程中
過去,制服往往被視為企業營運中的「小項目」,但隨著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評比興起,以及供應鏈責任審查趨嚴,越來越多品牌與機構開始重視制服對於碳足跡、廢棄物與社會影響的累積效應。
例如,比利時、法國與德國政府部門已要求員工制服須具備再生材質比例或公平貿易認證;在台灣,部分科技公司與飯店業者也逐步導入寶特瓶回收纖維、再生聚酯與有機棉制服,甚至設立制服回收與再製機制,實現循環經濟。
國際機構如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與國際勞工組織(ILO)也曾指出,若能在企業制服、飯店寢具與醫療布品等高週期消耗品中導入永續採購標準,將有助推動更大規模的公平貿易農業與低碳產業轉型。
永續制服的效益與挑戰並存
導入永續制服雖具備顯著品牌、公關與責任治理效益,但也面臨成本、設計自由度與現有供應商切換的現實考量。部分中小企業仍擔心永續制服價格高昂,或無法滿足特定工作環境的防護需求。
對此,Fairtrade Ireland表示將提供採購諮詢、布料樣本與認證指南,協助企業逐步導入更永續的制服選項。他們也呼籲政府與大型企業帶頭示範,透過招標規範將公平貿易與再生材質列入必要條件,引導市場形成規模化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