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韋帆/綜合報導

▲新建案公設比不斷攀升,「無效公設」也成為許多購屋族關注的話題。(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新建案公設比屢創新高,除因應消防、建築等法規設計,部分建商更透過規劃多元甚至浮誇的公設,藉以提升產品賣相、拉高房價。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指出,這些華麗公設經常淪為「蚊子設施」,不但無法提升居住品質,還增加管理與維護成本,對住戶構成不小的財務壓力。
據一線房仲經驗,購屋族最常後悔購買的公設,甚至最後被社區終止使用淪為廢墟的有「健身房、游泳池、瑜伽教室、閱覽室、交誼廳、卡拉ok室、SPA水療室、棋藝室、酒吧、咖啡廳。」

▲健身房、游泳池因維護費用高,缺乏維護下,經常淪為無效公設。(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維護經費高!健身房、泳池常上榜
莊思敏表示,社區公設雖標榜免費使用,事實上,每月清潔、維修與管理費用,皆需由住戶共同分攤。
「健身房」為例,專業器材單價動輒數萬元起跳,若建商採購預算有限、配置陽春,甚至日後缺乏更新保養,器材老舊、故障頻繁,不僅降低使用意願,還可能帶來安全風險。
她進一步指出,「游泳池」問題更甚,水電、藥劑、水質控制、通風照明及安全設施等維運成本驚人,依規定如泳池深度逾120公分,更須配備常駐救生員,月支出約4至5萬元,最終成本全由住戶埋單。
許多公設維護經費不低,許多社區管委會最終經常直接廢除使用,如早期常見的社區噴水池就是經典案例,不僅需要經費維護,也經常造成水資源、電費浪費,不少社區最後廢除使用,但又擔心積水養蚊子,還使用水泥填補,一勞永逸。

▲莊思敏提醒,挑選公設外,也要留意社區結構是否能維持設備。(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挑公設除喜好也挑社區結構
莊思敏說,購屋族如果真的偏愛某些公設,購屋前不妨先透過專業房屋確認社區概況,首先社區成員要肯花錢,從管理費繳納情況就可得知,應要少有遲繳或糾紛情況,二來住戶結構也須符合公設需求,如媽媽教室、瑜伽教室等,如果社區大多是單身男性,這些設施也等於形同虛設。
她還提到,除了社區結構外,挑選公設也應思考「適不適合自己」,如有長輩與幼兒同住的家庭,可能較重視兒童遊戲區與交誼空間;單身族或雙薪家庭,或許更關注健身房、瑜伽教室的使用彈性。
因此莊思敏建議,購屋者在挑選社區時,應理性評估自身與家人的實際需求與使用頻率,並充分了解各項公設的後續維運方式與成本,才能真正挑到「住得久、用得上」的好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