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好不容易可以睡滿8小時,為什麼睡醒後還是感覺好累?(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明明睡滿八小時,醒來還是累得像沒睡。」這句話,道盡了現代人面對失眠的無奈心聲。中醫師章晉瑋指出,失眠並非單純的「睡不著」,而是身體發出的失衡警訊。雖然西醫有睡眠門診與藥物治療,但失眠常與「心」、「肝」兩大臟腑失調息息相關,也可透過中醫調理體質,找回自然入睡的能力。
他說,《黃帝內經》點明「心主神明」,意指神志、思維活動由心主管,現代觀點可理解為心臟功能影響著大腦的神經活動。
當「心火」過旺,人就容易焦慮、腦中思緒紛飛停不下來,夜晚則多夢紛擾;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去滋養,則可能出現心悸、頭暈、記憶力減退等問題。「肝」在中醫裡負責「疏泄」,掌管全身氣機的流暢與情緒的調節。當壓力過大,「肝氣鬱結」就像情緒的通道被堵住,人會變得煩躁易怒、胸悶不舒,這種緊繃狀態自然會嚴重干擾入睡與睡眠的深度。
章晉瑋指出,失眠大致可歸納為四大類型:
困難入睡型(心肝火旺/肝鬱氣滯): 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腦子停不下來,明明很累卻無法關機。這類人多屬壓力大、思慮過度的族群。
淺眠易醒型(心膽氣虛/心腎不交): 睡得很淺,一點風吹草動、細微聲響就容易驚醒,醒後難再入睡。對睡眠環境要求極高。
火旺多夢型(心肝火旺/陰虛火旺): 整晚夢境連連,情節緊湊甚至如同連續劇,醒來後非但不解乏,反而更加疲憊不堪。
氣虛疲累型(心脾兩虛/氣血不足): 即使睡滿了時數,白天依然精神萎靡、倦怠無力,常伴隨消化功能不佳,多與陽氣不足或體內濕氣過重有關。
針對不同類型的失眠,章晉瑋說,中醫會選用相應的方藥與外治法:
內服中藥包括「酸棗仁湯」養心安神,穩定心神助入睡;「加味逍遙散」能疏肝解鬱,暢通鬱滯的氣機;「歸脾湯」補益心脾,改善氣血生化之源等。針灸療法則常選用「神門」(安神定志)、「內關」(寬胸理氣、寧心安神)、「三陰交」(調理肝脾腎、養血安神)等穴位。透過刺激穴位,促進氣血循環,達到安神寧心的效果。通常建議每週治療1-2次,持續4至8週效果較為穩固。
中醫建議透過按摩、針灸,能改善部份問題。(圖/Pixabay)他強調,改善失眠除了藥物及針灸,搭配生活習慣調整,如睡前穴位按摩、溫水泡腳放鬆、舒適寢具衣著等,也能改善部份問題。若失眠困擾持續超過兩週,建議尋求專業協助,切勿自行購買不明中藥,以免延誤病情或產生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