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夏天許多人會吃剉冰消暑。(示意圖)炎炎夏日,不少民眾習慣以冰品消暑,但對於慢性病患者來說,這一口清涼可能暗藏致命危機。中醫師艾莉絲近日在臉書粉專分享一則令人擔憂的案例:一名原本血糖控制穩定的糖尿病患者,因每天大啖剉冰,導致血糖值在短時間內飆升至 474 mg/dL 的危險水平,並伴隨多種皮膚病變。
個案警示:連吃「紅豆綠豆黑糖冰」不吃正餐
艾莉絲指出,這位長期有糖尿病史的黃阿姨,在家人攙扶下回診時已是精神萎靡。她的手臂出現搔抓傷痕、脖子皮膚暗黑,小腿更有明顯的色素斑塊。家人透露,黃阿姨為了消暑,竟養成天只吃一碗剉冰、不吃正餐的習慣,讓家人憂心其血糖狀況。
經醫師測量,黃阿姨的血糖值果然高達 474 mg/dL,遠超正常標準,處於極需立即干預的危險範圍。艾莉絲中醫師藉此提醒,許多糖尿病長輩雖然接受藥物或中醫調理,卻常因心存僥倖或解饞,背著家人攝取高糖食物,導致血糖驟升。
剉冰配料都經過糖水或麥芽糖熬煮,熱量直逼3碗飯。(示意圖)醫揭 3 關鍵:配料含糖、高升糖指數、黑糖非免死金牌
許多患者以為單純的剉冰傷害不大,但中醫師艾莉絲點出冰品中的三大「甜蜜陷阱」,這也是黃阿姨血糖失控的關鍵:
1. 配料皆為高升糖食物:黃阿姨的剉冰配料是紅豆、綠豆、薏仁,這些豆類雖然富含纖維,但為了製作美味,往往都經過大量的糖水或麥芽糖熬煮,已成為高升糖指數(GI)的食物。糖尿病患者攝取後,血糖會迅速攀升。
2. 黑糖仍是糖:儘管黃阿姨表示自己只加了「黑糖」,並未加入煉乳或白砂糖,但艾莉絲中醫師強調,黑糖雖然比精製糖保留了較多礦物質,本質上仍是會引起血糖飆升的純糖類。長期大量攝取,同樣會造成身體代謝的沉重負擔。
3. 冰品取代正餐致失衡:以高糖冰品取代均衡的正餐,不僅營養攝取失衡,更讓血糖長期波動,使「身體如同泡在糖水裡」,大大增加了各種器官併發症的風險。
高敏敏營養師曝「剉冰配料熱量表」。(圖/高敏敏營養師臉書)長期高血糖的皮膚警訊與併發症
除了血糖飆高帶來的急性危險,艾莉絲也觀察到黃阿姨身上多處皮膚問題,這些都是長期高血糖導致的典型警訊:
蜂窩組織炎: 高血糖會影響傷口修復和血液循環,使皮膚一旦出現傷口,感染風險大增。
黑色棘皮症: 由於血糖過高導致胰島素濃度長時間處於高位,皮膚會出現色素沉澱及局部增生,常見於脖子、腋下、膝蓋及腹股溝等皺褶處。
脛前色素斑:下肢皮膚因微血管受損,出現萎縮性的紅褐色疹子,常被患者誤認為是「洗澡沒洗乾淨」。
此外,高血糖還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全身或局部皮膚搔癢、泌尿道感染,甚至可能引發腎臟病變。艾莉絲嚴肅提醒,若出現下肢水腫或小便泡泡變多等徵兆,必須及早進行腎功能檢查。
兒童頸部皮膚若出現發黑、粗厚的現象,可能為「黑棘皮症」,是胰島素阻抗的常見表現,與肥胖及糖尿病前期有關。(圖/新竹臺大分院提供)中醫輔助調控:針灸刺激胰島素分泌
在治療建議方面,艾莉絲表示,除了最關鍵的嚴格飲食控制外(強調「飲食控制占 80%」),中醫藥也能提供輔助。她建議可透過按壓或針灸特定穴位來協助調控血糖,例如:頭部百會穴;手部土水、合谷、曲池穴;腹部氣海、關元穴;腳部足三里、下三皇穴。
這些穴位能有助於刺激細胞分泌胰島素,輔助降低血糖,並具備補腎陽、脾陽的功效。中醫師最後呼籲,糖尿病患者在夏季消暑時務必三思而後行,避免貪圖一時口腹之慾,造成難以挽回的健康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