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講了十年,政府真的知道什麼是「文創」嗎?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談到台灣的文創,最優秀的反而是霹靂布袋戲,拍攝技術、音樂或藝術設計在台灣整體影視產業都是數一數二的,甚至今年也跟日本合作新的節目,交流中霹靂其實也發現了許多他們過去根本沒有機會發現的細節,像是劇本和音效的細緻程度等,這些細節都是需要時間去慢慢累積經驗之後,才有能力去發掘自己所缺乏的東西,不是在一開始資金投入的時候就會發現的,也根本不會在一開始發展的時候會去注意的事項。

▲圖/翻攝自霹靂布袋戲臉書

但為什麼我們不會把霹靂視為文創?甚至八點檔的戲劇也是一種文創,但為什麼我們不把這些視為我們的文化創意?其實我們打從心底鄙視我們的本土文化,或者我們都認為那些離我們生活太近,伸手就可以碰觸到的東西,不會被我們視為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文化不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嗎?文化事業的發展很多都是從身邊的靈感或庶民文化中發展而來,如果我們打從心底捨棄掉這些傳統文化,也不用談論甚麼文創產業了。

政府在這十年來的文創發展是相當有成果的,從我們身邊就可以看到這些成果正在逐漸發芽,現在周末假期會有朋友找去看一些動畫展覽,大眾對於美術館的陌生程度也沒有以前那樣冷漠,我們實在不能否認文創發展確實有成果,但要令我們擔憂的是,這些成果能維持多久?台灣對於自身文化的發掘實在是太少了,對於文學、藝術還有音樂的注重也過於忽略,而這三者卻是文創的源頭,特別是文學,台灣講了很多年要發展電影、漫畫或是電玩產業,但是都忽略了這三者其實都需要良好的劇本才有機會發展,而劇本的發展仰賴的就是文學,悲哀的是講到台灣文學時,多數人也似乎只記得九把刀,台灣連文壇都還無法建立呢。

文學是所有藝術的源頭,我們幾乎所有的產業都與文學有關,拍電影需要文學,拍電視劇需要文學,搞電玩需要文學,廣告需要文學,甚至連把妹都需要幾句金句良言,許多視覺或聽覺藝術的源頭也是文學。文學是距離思想最近的一門藝術,但若從眼前利益來看,發展文學可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因為台灣的閱讀風氣不盛,根本在產業上無法真正養出所謂的文學,甚至連翻譯文學的銷量都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好。於是我們又回頭去思考,為什麼台灣的文學被徹底忽視了?想想我們的國文課和歷史課,到底教授的內容是教條式的使用,還是一個思辨的開始?文學要起家必定要先有思想,有思想以後才有機會譜成文字,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台灣曾經有製作人嘗試要用電視短劇來打八點檔,但或許是因為整體的節奏過於輕鬆,加上與時事的連結性太強,需要的創作能量太高,市場普遍反應不佳最後就草草了事,這類的短劇八點檔就再也沒有出現在八點檔過了。但當我們以文學的角度去思考事情時,會發現寫一則短篇的難度其實是相當高的,尤其是手上有十來個角色總是要在不同的題材上面發揮各自的個性和特質,可想而知要求的水準有多高。就像是《六人行》那樣的劇,其實要求的編劇水準反而是高的。但這並不是說台灣的八點檔編劇水準不高,而是市場不會允許他們去從事這樣的創作,我曾聊過台灣的八點檔編劇都很厲害,畢竟每天有90分鐘的劇本要寫,同時還有收視率的考驗要做,真的不是庸才編劇能夠勝任的職位,要思考的事情是,難道台灣沒有其他的戲劇能夠請得起這種編劇來寫劇本嗎?

其實台灣在文化發展上面是擁有巨大優勢的,因為台灣獨特的歷史經歷,夾在中國、美國和日本三大文化圈中,有三種徹底不同的文化在台灣深根。台灣文化混雜了中國文化、日本文化還有戰後重建的美國文化,今天我們許多生活方式還是擁有中國的價值觀在,但那些價值觀經過日本時代之後,也在台灣人身上看到許多日本文化當中才會保有的中小企業家庭老臣的概念,甚至當我們走在路上感受經濟脈動,其實感受到的是戰後美國重建的跡象。雖然這些不同的文化在台灣政治上面造成了許多紛爭,但或許就是這些不一樣的認同彼此摩擦,才有機會創造出屬於台灣獨特的文學和文化氛圍。

若真的希望文創可以有更佳的發展,我認為該注重的層面還是教育,我們應該用比較左派的教育思維去發展文學、藝術或是音樂,雖然這些科目對於經濟上來說很難有甚麼真正的成效,但這卻是不得不面對的關卡,政府也必須將補助文創虧損的金額,逐漸轉移到文學或是純藝術上面,伴隨時間慢慢發展之後,我相信這些投注下去的金額會顯現在各個領域上面,而我更相信的是當我們抽走那些補助之後,也會有機會讓文創產業變成真正的產業。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