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更快樂?研究:運動能增加自信,降兒童憂鬱症風險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有運動習慣的孩子,有助降低未來罹患憂鬱症風險。董氏基金會表示,根據一篇2017年1月發表於《兒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約有5%的兒童青少年罹患憂鬱症,其中有學習、行為、焦慮和注意力疾患,或處於壓力、經歷失落或有家族憂鬱症病史的兒童,有較高罹患風險;而從事中度或劇烈運動的兒童較不易出現憂鬱症狀。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運動可降低兒童沉溺在負面情緒的機會。(圖/華提供)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運動可降低兒童沉溺在負面情緒的機會。(圖/華提供)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執行副主任李麗亭指出,該研究為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系「Tidlig Trygg i Trondheim」方案的一部份,以出生在特隆赫姆(Trondheim)的兒童為對象,追蹤該方案近800名的6歲兒童,分別在其8歲及10歲進行追蹤測驗,並將四年間蒐集的資料進行研究,企圖找出體能活動和憂鬱症狀的關聯。

此份研究讓兒童在腰間配戴加速度計測量運動量,連續測量七天(期間測量器僅在泡澡或淋浴時取下),並透過與家長的結構性會談來評估兒童的心理健康,共獲得700名兒童資料,結果發現在6歲和8歲從事較多中度或劇烈(流汗且有點喘不過氣)體能活動者,兩年後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機率較低。

常哭泣、過度批評自己...是常見的兒童憂鬱症狀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經常哭泣、不講道理、難以溝通、出現分離焦慮、過度誇大自己的不好、產生憤怒或敵意、覺得大家都在說自己壞話、被動的人際互動,甚至出現退化性行為等,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憂鬱症狀。

「憂鬱的孩子不一定會對原先喜好的事物失去興趣。」吳佑佑說,但他們專心度與耐受力會變差,沒辦法讀書於是學習與成績退步,不過仍會看電視、上網、打電動,因此造成家庭的衝突,當發現孩子成績不如以往,應先了解原因,若有輕度的憂鬱傾向,可輔以認知行為協助,像是給予事情合理的解釋。

運動遠離憂鬱 還能獲得自信

吳佑佑建議,兒童憂鬱症的治療應即早介入,因為孩子罹患憂鬱症期間產生的負面想法與經驗,並不會隨著治療改善而消失,例如10歲孩子在學校經歷一段時間的負面經驗,即使情緒已改善,但他還是不想回學校,因此除了症狀的改善,更須注意的是孩子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問題,而運動可以是一個輔助治療,大多運動屬於團體性質,能夠增加社會互動的訓練。她也說明,運動不只能預防兒童罹患憂鬱症,在動態的過程執行功能是被訓練的,對身心帶來的益處更加廣泛。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對兒童終其一生都有幫助,運動常是可控制的行為,可以自行訂定運動的時間與目標,透過練習讓運動事項變得熟悉,兒童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當運動達到很喘的狀態,大腦專注於運動與生理的當下,將降低兒童沉溺在負面情緒的機會,達到良好的情緒轉移效果。此外,運動可以增加兒童與他人的互動,提升友伴關係。

養成運動習慣 「好玩」很重要

兒童時期因其體能狀況較好,是運動習慣養成的黃金期,葉雅馨建議,平日可從簡單的跳繩或慢跑開始,將時間拉長就可以達到中度或劇烈運動的效果。

還有一點很重要,葉雅馨提到,「好玩」是兒童階段習慣養成的關鍵,若家中的孩子不愛運動,父母應避免去比較或因著急而評斷孩子的表現,建議先讓孩子感到運動很有趣,並善用鼓勵、激勵、獎勵的方式,引導孩子持續進行。董氏基金會2011年的調查還發現,有運動習慣的父母,其孩子的運動比例較高也較不憂鬱,鼓勵家長應抽空多陪伴孩童一起運動。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