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歲翁吃70歲兒「屎」!打敗「致命菌」成功治腸潰爛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名93歲老翁因缺血性心臟病及老年癡呆症,自2015年長期臥床迄今,造成肺炎與尿道炎反覆感染,治療期間使用大量且多種抗生素不幸導致困難縮菌感染腸子潰爛,轉診高醫進行糞菌移植,捐贈糞便來自70歲兒子,移植2次後就順利出院,幸運逃過可能會致命的風險。

醫師吳登強說明糞便移植如何治療困難梭菌感染。(圖/記者楊晴雯攝)

▲醫師吳登強說明糞便移植如何治療困難梭菌感染。(圖/記者楊晴雯攝)

高醫附設中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糞菌移植想成「呷屎」,聽起來雖然有點噁心,但醫學界發現,健康人的糞便確實可以用來救命,它是一種腸道微菌叢植入術,只要腸道健康狀態良好的人身上取得糞便,先用生理食鹽水混勻稀釋,用果汁機攪拌後再過濾出雜質,透過大腸鏡經大腸植入腸道或經鼻胃管、胃鏡由上消化道植入腸道,只要捐贈者糞便中的好菌活下來並在患者腸道中共生,困難腸梭菌就會被排除,病情就能痊癒。

醫師吳登強說明糞便移植如何治療困難梭菌感染。(圖/記者楊晴雯攝)

▲醫師吳登強說明糞便製作過程。(圖/記者楊晴雯攝)

什麼樣的人可以做為糞便捐贈者?吳登強說明,捐贈的糞便必須是健康的,會有一定的評估標準,例如捐贈者接受驗血驗糞,確認無B肝、C肝、愛滋、梅毒等感染性疾病,患者接受的捐贈糞便大多來自家人,心理層面上比較不會感到怪怪的,以上述案例而言,病患的兒子高齡70歲,但多年來都有健身習慣、飲食均衡,也因此養出好便,拯救父親一命。

吳登強說,困難梭菌感染的患者,大多發生在重症、長期臥床的患者,因為使用多種抗生素仍壓不住困難梭菌作祟,經一般治療後仍未見改善,就可以考慮採用糞菌移植治療,讓腸道內的微生態的多樣性改善,好菌增加、壞菌減少。

高醫已完成12名案例,包括7名困難梭菌感染、5名潰瘍性結腸炎,吳登強提到,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免疫疾病,病人容易腹瀉、腸道反覆出血,使用免疫藥物仍難以控制,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糞便移植也是可行的治療方法。

台灣醫療科技展5日起在南港展覽館2館,一連展出4天,高雄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以「哇塞!大便變黃金!!『呷賽』也能治病!!!」為主題參展,現場設置巨大虛擬腸道,讓民眾走進腸道一窺糞便與健康的微妙關係,該院推出生動有趣的展示,是要讓民眾瞭解糞便不是沒用的東西,而是可以救人一命。

▲高雄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今年以「哇塞!大便變黃金!!『呷賽』也能治病!!!」為主題參加台灣醫療科技展。(圖/記者楊晴雯攝)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