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水管、Vine、Instagram,誰點擊比較準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Andre Yu

Facebook在4/17宣布每日超過40億影片觀賞次數,由10億增加到40億只花了3個月,相較之下,Youtube由30億到40億卻花了8個月,許多分析師便宣稱Youtube最大的競爭對手是Facebook。此外,看準網路影片的商機,許多社交團體紛紛推出影片上傳服務,到底哪個平台可能成為Youtube的敵手呢?

筆者整理時下知名社群平台,看看誰的統計方式比較「精確」:

1.          Youtube:30秒左右算1次。

2.          Facebook:無論用戶點擊或自動播放,3秒後算1次。

3.          Instagram:同上。

4.          Vine:最多只能播放6秒影片,自動重播時算1次。

5.          Twitter:點擊後算1次(但未來可能會推出自動播放功能)。

由上所述,我們可將計算方式區分成「自動播放」、「點擊播放」、「秒數限制」、「無秒數限制」4個類型,整理如下表。

播放方式

秒數限制

代表平台

自動、點擊

3秒

Facebook、Instagram

自動

重播算1次

Vine

點擊

30秒

Youtube

點擊

Twitter

許多人對自動播放的次數提出質疑,認為有高估的嫌疑,筆者則持保留態度,應該認為自動播放利用人類會動的物體較感興趣的天性,一開始就引起你的注意,但不感興趣的主題,3秒內就跳掉了,不會計算成播放次數。筆者為了測試,特別開啟Facebook的自動播放模式,剛好有朋友分享美妝的影片,雖然滑下去時自動播放,也吸引到筆者的注意,但是看到影片標題便馬上往下滑,過程約1秒多,因此並不會納入計算,筆者認為在現代人越來越習慣快速篩選資訊的情況下,3秒是一個合理的數字。相較之下,Vine則容易高估播放次數,由於Vine的影片長度僅6秒,許多影片採取跳躍式剪輯,有些是沒頭沒尾的影片,加上自動播放的關係,看了標題後,可能已經過了1秒左右,就錯過了影片開頭,因此需要再看一次,便增加了播放次數。

另一方面,以點擊計算的是否較為精確呢?筆者也持保留態度,點擊雖然代表使用者對這隻影片有興趣,並不代表會把影片乖乖的看完。以筆者來說,只要取一個聳動的標題,便會刺激筆者點擊的欲望,但是點擊後不能在5秒內吸引筆者的注意,便會跳出或是快轉,故,Youtube需要點擊加長秒數的限制,較符合使用現況。

結論:點擊次數也許不那麼重要,觀賞秒數才是核心問題

承上所述,點擊次數多真的代表你傳達的內容越多人看過嗎?實則不然,點擊次數受到外在干擾因素太多,例如自動播放、標題、影片長短等,但是觀賞秒數不會騙人,特別是觀賞秒數越長,越能有效傳達內容。譬如:一個4分鐘的短片有百萬人看過,平均觀看時間10秒,另一個只有10萬人看過,平均觀看時間卻提升至2分半,後者所引發的實質效益,反而大於前者,那麼一昧宣稱每日播放次數,可能只是華麗的包裝而已。再者,每個平台使用者的平均觀賞秒數不盡相同,像Youtube使用者主要目的就是看影片,對影片長度的容忍度較高,而Facebook使用者則是以社交為主要目的,對影片長度的容忍度較低,配合不同平台推出長度不一的影片,才更容易抓住使用者的心。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