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分辨4種熱傷害!醫曝皮膚濕冷乾燙差別 這類型嚴重恐致死

生活中心/許元馨報導

台灣連日高溫,部分地區衝破40度。(示意圖/資料照)

▲台灣連日高溫,部分地區衝破40度。(示意圖/資料照)

連日高溫讓許多人吃不消,雙和醫院家醫科陳敬睿醫師在粉專分享「到底什麼是中暑」,並列出「熱傷害」依症狀可再分成四等級,其中中暑皮膚會呈現乾、燙,體溫超過40度且意識不清等症狀,若不儘速處理恐致死。

雙和醫院家醫科陳敬睿醫師在臉書粉專發文提到,我們常常說的「快中暑了!」其實應該稱作「熱傷害」,熱傷害是指環境太熱或太悶引起的身體不適,依症狀可再分成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

陳敬睿解釋,「熱痙攣」是在高溫、濕熱的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為流過多的汗,但是沒有適當補充電解質溶液,造成體內電解值不平衡,導致肌肉抽筋的感覺,症狀可能持續1至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和手臂。

陳敬睿說,「熱昏厥」則常出現在學校朝會站太久或軍隊長時間訓練的時候,由於在炎熱環境長時間久站,會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而忽然昏倒的暫時性暈厥。這時身體體溫正常,但皮膚會溼冷、脈搏加快、有姿勢性低血壓,通常「熱昏厥」休息一陣就可自行恢復。

陳敬睿表示,「熱衰竭」是因為流汗過多、沒有充分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患者會有大量出汗、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臉色蒼白等等,體溫會上升,應快速至陰涼處休息,並喝含鹽冷水或電解質水,否則很容易失去知覺,演變成中暑。「熱衰竭」常發生於對路跑過程中鹽分、水分和營養的補充還不夠熟悉的新手馬拉松跑者。

陳敬睿指出,「中暑」通常是因為熱衰竭沒有及時發現而造成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皮膚無法散熱而呈現乾、燙、潮紅的狀態,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度的症狀,如果沒有快速處理,可能引發休克、心臟衰竭、橫紋肌溶解等致命的併發症,「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文末,陳敬睿提醒,不論是哪種熱傷害,炎熱夏日若身體出現不舒服反應,應該要立刻到陰涼通風處躺著休息,並補充足夠的水份、電解質或含鹽冷水,但如果是體溫已經超過40度且開始有意識不清的症狀,務必要立即送醫治療。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