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全台自閉症人口突破2.2萬人 專家建議「做1事」助改善、穩定情緒

記者簡浩正/新北報導

物理治療師李雅涵建議透過丟接球,有助於提高手眼協調、平衡感與肌力。(示意圖/土城醫院提供)

▲物理治療師李雅涵建議透過丟接球,有助於提高手眼協調、平衡感與肌力。(示意圖/土城醫院提供)

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24年底,台灣領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SD)身心障礙證明的人數已超過2.2萬人,佔全體身障人口約1.8%。專家指出,自閉症為神經發展性障礙,常伴隨語言遲緩、社交互動障礙及行為重複性,除早期療育介入,規律運動亦有助改善症狀,幫助孩童建立信心與生活品質。

3歲的小杰經常重複玩特定玩具,較少主動參與互動性遊戲,媽媽觀察發現,他在公園偶爾會跑步、追逐,卻幾乎不會跳躍,體力與動作協調明顯落後同齡孩子,經就醫評估後,小杰被診斷為自閉症類群障礙(ASD)。

土城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雅涵指出,建立「成功經驗」是激發孩子參與動機的關鍵,建議挑選簡單、具結構性的運動內容,搭配口語鼓勵與正向回饋,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家長應抱持「堅持比完美更重要」的態度,可以將困難的動作拆解為多個步驟,循序漸進引導學習,協助孩子累積成就感。

她說,照顧者若能與孩子一同運動,不僅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也能讓孩子感受到陪伴與支持,建議多給予鼓勵、減少責備,讓運動成為愉快經驗,進一步養成穩定的運動習慣與健康生活模式。運動形式不需複雜或高強度,可從日常活動著手,像是快走、追逐、拍球、跳舞、帶動唱等,再逐步加入伸展或阻力訓練,初期可選擇孩子熟悉且具安全感的環境,讓運動變得有趣、可預期,球類遊戲如丟接球、踢球,除促進親子或同儕互動,也有助於提高手眼協調、平衡感與肌力。

國際研究顯示,參與結構化運動計畫的自閉症兒童,在代謝健康(如膽固醇指數)與行為表現上皆有明顯進步,運動可降低重複性動作、攻擊行為與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亦能增加與他人互動機會,減少孤立感與情緒困擾,進而提升整體生活品質。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自閉症兒童在運動引導中加入「視覺輔助工具」可有效提升理解力與參與度,例如在地板貼上腳印圖示,引導跳躍動作,或透過影片示範技巧,減少語言指令的誤解,有助孩子獨立完成動作。

李雅涵提醒,對自閉症兒童而言,運動不僅能強化體能,更是促進身心與社交發展的重要管道,從小開始、從簡單做起,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是為孩子未來奠定基礎,幫助他們培養正向運動態度,維持良好體適能與生活品質。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