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程正邦報導

▲濟州航空墜毀釀179人罹難,是近年來韓國最大空難。(資料照)
2024年12月,一架濟州航空班機在南韓務安機場發生空難,機腹著陸後起火燃燒,釀成179人罹難、僅2人倖存的慘劇。調查結果顯示,飛機於起飛過程中遭遇鳥擊,兩具引擎中均發現羽毛與血跡。經DNA鑑定,肇事鳥類為俗稱「巴鴨」的雁形目候鳥,該鳥體型大、飛行密集,近年數量更在東亞地區急遽上升,飛航安全專家直指其為「最具威脅的鳥類之一」。

▲巴鴨被飛航安全專家評為「最具威脅的鳥類之一」。(圖/翻攝自ebird.org)
鳥群密集衝進引擎 飛安風險急升
根據韓國運輸安全調查機構資料,事發班機在起飛不久後接近鳥群,無法閃避而遭大量撞擊。兩具引擎幾乎同時失效,導致機腹強行著陸時失控翻覆並起火。鑑識人員在引擎碎片中發現羽毛與血液,送驗後確認為「巴鴨」所致。
這起空難震驚全球,也讓「鳥擊」問題再度成為焦點。根據航空專家說法,巴鴨體重約400公克,一旦進入飛機引擎,可導致葉片損壞甚至引發火災。若遇上大型鳥群同時衝擊,更可能使多引擎失效,造成無法挽救的災難。

▲濟州航空起飛不久遇到鳥群,引擎故障迫降墜毀。(圖/翻攝自X@Reuters)
日本巴鴨暴增6倍 全國機場列「重點防範」
不僅南韓深受鳥擊威脅,鄰近的日本也正面臨巴鴨快速繁殖的挑戰。據《NHK》報導,日本環境省近期水鳥調查顯示,2020年僅約2萬隻巴鴨,至2024年已暴增至14萬7313隻,短短5年間成長逾6倍。而NPO法人「鳥類研究」在2023至2024年間更觀察到近39萬隻的驚人數量。
日本國土交通省已將巴鴨列為「問題鳥種」,3月發出通知要求各機場強化防鳥措施。尤其出雲機場、成田機場與佐賀機場周邊湖泊,如宍道湖、印旛沼與諫早灣,被列為高風險區,需24小時監控鳥群活動。

▲巴鴨在日本大量繁殖,短短5年間成長逾6倍,成為飛安隱憂。(示意圖)
傳統驅鳥無效 監控系統、夜視鏡全面升級應對
面對巴鴨擾航問題,日本多座機場已採取行動。以出雲機場為例,曾嘗試施放煙火與空包彈驅趕,但因鳥群數量過多效果有限。當局改以擴大監控範圍,並架設攝影機實時觀察湖面動向,搭配塔台與航空公司即時通報系統。一旦鳥群接近航道,可第一時間通知飛行員閃避。此外,機場也將在2025年引進夜視鏡裝備,以提升夜間監控能量。

▲日本出雲機場嘗試施放煙火與空包彈驅鳥,但數量太多,無法有效嚇阻。(圖/翻攝自Google maps)
氣候變遷+人為干擾 巴鴨遷徙改道釀風險
針對巴鴨暴增原因,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樋口廣芳指出,中國與俄羅斯因都市化加速導致濕地破壞,原本是主要越冬區的地點不再適合棲息,迫使鳥群轉往日本過冬。此外,全球暖化導致西伯利亞冰層提早融化,讓巴鴨的繁殖期延長、生存率提高,也是族群擴張的重要因素。
樋口強調,不能再以「不過是一隻鳥」的態度看待鳥擊問題,因為巴鴨常以十萬隻規模集體遷徙,一旦侵入航道,極可能造成多引擎失效與機體毀損,應及早從國家層級啟動跨部門防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