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北市280處場所今起不得免費提供一次性餐具。(示意圖)
禁免費提供餐具 280處場館今日起試辦
台北正式進入一次性餐具收費新紀元,以「金額提醒」方式鼓勵居民減塑,也符合淨零願景。台北市環保局今(7/22)公告,自今日起在市府、學校及各委外場館等共約280處場所,販售餐飲時不得免費提供一次性餐盒、碗、筷及湯匙,且每項工具最低收費為1元予以計價。
依據「台北市販售餐飲不得免費提供一次性餐具之公私場所、品項及收費標準」公告,此舉係配合《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第20條精神,由公部門帶頭推動,以價制量,引導市民自備環保餐具。

▲業者貼出「禁止提供一次性餐具」告示。(資料照)
預期減少2700萬件餐具 目標減輕垃圾負擔
環保局表示,試辦一年後預估可減少約2,700萬件一次性餐具進入垃圾焚化與掩埋流程,對處理量與環境負擔影響深遠。這項政策乃從禁用美耐皿餐具起步,逐步擴大影響範圍,由內而外打造源頭減廢體系。

▲網友抱怨一次性餐具要收費,是另類漲價。(示意圖)
緩衝期至年底 明年元旦正式稽查開罰
從今日至2025年12月31日為試行緩衝期。環保局將協助業者完成計價標示,但自2026年1月1日起對違者開罰,依自治條例第52條,可處新台幣3,000元至1萬元罰鍰。
收費標準清單出爐 每件最少1元起跳
以外帶鍋貼為例,民眾將支付餐盒2元、湯碗1元、筷子與湯匙各1元,最多增加5元消費成本。環保局提醒,餐具費須分開標示,不能併入主餐價格裡,以維護透明度與消費者知情權。

▲早在柯P時代,北市府大樓就全面禁用一次性餐具。(資料照)
推進淨零目標 公私場所率先執行
早在2020年起,台北已有119處委外場館實行一次性餐具計價與分類回收機制,合計約902處市場、夜市、學校、百貨及企業響應。此次新制即是在此基礎上制度化推動,希望總量減塑有制度保障。
環保局資源循環管理科長林鈺惠強調,台北市已透過政策引導,逐步引發市民自備餐具習慣,下一階段將擴大至更多私部門與民間企業。隨著明年元旦正式稽查,公私場域是否能順利跟進、公眾配合度是否高,將成為政策成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