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噪音──台灣最美的風景,卻掐住了台灣人的喉嚨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攝影者hans-johnson, Flickr CC License 

文/廖乙臻/誰為上海燃起一把台北火(換日線Crossing)

上海是一個絕對不算安靜的地方。

儘管我對中國其他省市不熟,然而基於在上海生活兩年半所得出的觀察進而判斷推論,中國其他省市的都會區應該也不會安靜到哪去。除非西藏。

所有開車的人把按喇叭當打招呼,夜晚熱烈上演大媽的廣場舞(不知什麼是廣場舞的請去 google)、地鐵上乘客大聲看影片(對我知道你看到歡樂頌第 22 集了請加緊速度),城市快速行進的喧囂,入夜華麗而紙醉金迷的歡暢流動,以及城市瀰漫著人聲鼎沸。

人聲鼎沸。我今天就想討論這個。

先將時空拉回台灣。

秩序與壓抑的高中教育

前陣子在臉書看到我某位前政大老師分享了一段話:「最近在研究台灣各高中獎懲規定,裡面最常出現的字眼是『秩序』。感覺上這些學校要的是學生『安靜』。」

首先,無論最常出現的字眼「秩序」是否「感覺」是教育當局希望學生「安靜」,這裡存在的唯一事實確實即為:台灣各高中獎懲規定最常出現的字眼是「秩序」,而基於此我們可以推論:

秩序是重要的是需要被遵守的,是需要以嚴格獎懲制度來加以規範要求的。

再來,這衍伸出第二個推論與佐證。

當過高中生的人都知道,你最常在老師口中聽到的話是什麼?

儘管大家所處年代各有異,但相信從父母輩 40、50年代到我們,乃至學弟妹輩的 80、90 年代,「安靜!」這句話從記憶中的老師們口中冒出來並不陌生,也就是說此為眾所皆知的普遍社會現象。

老師首先進教室要大家安靜,老師講課再再提醒大家安靜,包括很神奇地就連老師替學生分組進行小組討論時也要大家安靜(可以討論,但不能大聲大笑或不能怎樣以及怎樣,總之限制與前提頗多)。

這種「安靜」、「秩序」原則以鋼鐵式權威教條包裹,並給予實質獎懲內涵,長期由上而下實施結果,學生很自然地變成──他們不敢,也不懂如何發言。久而久之的多年後,這也更加合乎邏輯地接著變成──

台灣人不敢說話。

台灣人不習慣,也不擅長用公開論述的語言進行清晰、邏輯分明或鏗鏘有力的口語表達。

上海職場的文化衝擊

再回到上海。

我在上海第一份工作,是中外合資媒體公司的公關經理,擁有 3 名屬下。我印象非常深刻,當時我在公司參加的第一個會議(會中有荷蘭、英國等歐洲人和香港人、中國人)會中有管理職,也有基礎執行職位人員也就是幾位 AE。

我當時目睹,老闆針對一案子開放詢問有誰有任何想法時,這幾位年紀非常小的中國年輕人全都是大學才剛剛畢業的 AE,紛紛主動提出想法,並且皆以滔滔不絕之姿結合清晰的結構邏輯,口若懸河地表達他們對於案子其中一環節的爭論。

我非常訝異。我心裡明白我身為管理職位階高於他們之上,我卻未必能達到如此滔滔不絕與邏輯清晰的境界。並且,當時的我也欠缺這種主動性。

這是第一次,我在上海被迫接受文化衝擊,震撼的一課。

之後某次我在工作場合遇到奧美廣告某總監,同為台灣人,我和她隨口聊天聊到了該次經驗。她苦笑著對我說:「我剛來上海時,也發生和你一模一樣的體驗。中國人真的很會表達,當時的我整個望塵莫及。」

若說是我和該位總監加入的公司品質與環境較好,因而較容易有優秀人才,那當然也是。只不過真正的事實卻是──

普遍來說,全中國都如此。

所有來自全國各省集合到上海的中國人,相對於台灣屬於類似社會經濟條件者,相比之下,都非常會說話。

而今,假設剛才所提的場景搬到台灣企業環境中又會是如何?

首先,不太有人主動發言。若有人主動發言,在台灣文化脈絡中要冒著極大風險,被暗自貼上種種標籤諸如:

「過度積極」(在台灣社會如果指涉一個人過度積極,那語意上是隱含指責與貶意。而在全世界,台灣似乎是少數會將「積極」給予負面意涵的國家。)

「愛表現」、「不懂尊師重道」(尊師重道?什麼師什麼道啊?然而這卻是事實,台灣企業與學校其實也就是包括所有環境,都非常重視身分倫理,進一步衍伸出的話語優先權,也就是今天你主管或前輩如果還沒發言,你在 CEO 面前主動發言個屁?誰准你發言了?)

再來,發言存在著潛規則和限制。如剛才所舉例:「主管」、「前輩」還沒發言於是你不敢發言。又或是當大老闆聽了主管的發言再要求聽你的,你如果表現亮眼超出主管或是發表不同意見,恭喜你,你也許從此黑掉了。

簡言一句話:在創意之前,我們必須服從的是「權威」。

中國沒有法定言論自由。然而除去政治這塊之外,在其他所有領域,在創意之前,他們必須服從的就是「創意」。

現在的中國商界、職場,他們服從而信服的,是「真正的能力」、是「能夠為公司帶來利潤的見解」、是「你覺得這方法不好你就說,只要你提出的內容是有料的就好,不管你是否只是一名 AE」。

如果一個人身在上海的會議中從不主動發表意見,或他總等上司發表後他才「很有禮貌」地發表看法,並且說的意見總是和上司一模一樣,也無法提出更有力的見解或是反面立場說明反面的原因為何......在上海這種高度國際化、飛速成長且極具競爭節奏的地方,這種人叫作「useless」。

老闆不會因為你總是沉默著聆聽,總是讓他先說話,且提出的看法都跟他立場一致,或和其他同事一樣,顯得你們彼此感情很好而感謝你,

他會認為你智商很低。

溫良恭儉讓的台式職場小清新

最後,再回到台灣。

基於以上事實與兩邊現象觀察結合進一步判斷,我把台灣此種「崇尚安靜」、「秩序第一」導致扼殺語言表述習慣能力的現象大致歸因於以下(至於其他科學數學性歸因,例如中國因為人口基數大,所以相對台灣類似社經條件的人自然也較優秀,口語表達能力相對機率較高地優異等因素在此就忽略不提。這些應該也很容易推論出。)

一、日據時期殖民色彩殘留

祖父母輩傳至父母輩的家風,台灣整體社會依然飄盪著日據時期長幼有序,高度重視輩份倫理並應用至所有場域的影子。這些影子,時不時就會跳出來,遮蔽開闊自由思想和表述自我的陽光。

二、儒家價值中的溫良恭儉讓被放大至第一

總統能力高不高不是重點,如果他/她能證明自己一雙襪子真的穿 8 年,那就可能成為人民楷模。社運與學運表達的訴求為何不是重點,如果他們在抗議現場丟了垃圾,那就是罪人的集合體。勞工們抗議躺在鐵軌上,冒著生命危險的原因是甚麼不是重點,如果他們破壞了秩序讓我上班遲到,那他們就應該被眾人指著罵是廢物。

一個人如果在台灣企業中很有創意、很敢表達、很聰明、很有能力,總在關鍵時刻提出創新獨到的見解,但──

他不會先等「前輩」開口他再說話。他會公開提出和主管相反的意見。在會議中對老闆所提新的商業策略提問:「為什麼?」

他不會天天在辦公桌坐到晚上 9 點因為他的聰明才智使他工作 6 點就做完,而且他也不刻意上演日本阿信窮辛勞的劇碼......

他依然會黑掉。

他不會是台灣企業喜愛的一類人,因為他不溫良恭儉讓。

三、台灣小清新「情緒式」表述扼殺獨立思考

台灣不知何時開始被「小清新」大量掩埋。

其他所有文化與風格元素,近來似乎都被小清新主流逼迫,擠出肉眼可觸及的視線範圍之外。小清新是什麼?就是好清新好溫柔色調好白好無憂無慮,好「有感覺」。

首先,這種「有感覺」,使得台灣人普遍在表達時,已經非常習慣行使一種「情緒表述」:「我覺得怎樣」、「這東西感覺怎樣」、「這件事我認為不正確,為何?因為這讓我感覺怎樣,」

就連目前許多廣為流傳的評論文章也多以此種情緒表述為立論基礎:針對一個現象議題,表達一種「情緒」。這些表達並非提出相對事實佐證,或以邏輯去篩選、分析、交叉比對其中的各項元素,進而推導出一接近科學性的結論。

再者,小清新主導之下,一切尖銳的、衝撞的、相反的、憤怒的,漸漸喪失容身之地。

憤怒者在台灣社會中很容易被貼上標籤諸如:「負能量」、「破壞秩序」、「你要生氣到什麼時候?」

當一個社會只容得下一種聲音、氛圍與情緒表述,其主導了整體思想與文化內涵時,我們要非常警覺。我們要警覺,因為在如此狀態下,我們很容易就喪失反射性的反思能力,容易輕易接受所有出現在眼前(也就是幾乎只有小清新)的所有內容事物思想。

我們不會以尖銳的反面去懷疑,並嘗試用醒覺獨立的思考去面對整個世界。

四、台灣市場發展停滯

此留至下篇文章深入探討,現先大致說明。中國市場發展飛速市場容量縱橫度大,因此相同產業若放在上海與台北,上海能做的專案內含量,比在台北普遍能接觸到的含量高非常多。

舉個粗淺的例子來說明:假設你今天負責管理一個國家,你必須管理各政府部門,以及瘋狂整頓早已一蹶不振的經濟,這其中要做的活與必須發揮的智慧可多了。

但如果你今天是一個大樓管理員,那你只要著每天顧著進出的人有誰,這工作可能會發生的意外,意外中大多不外乎有小貓小夠突然飛撲進大樓,你要想辦法溫柔地把牠們趕出去。

前者因為工作內含量大與複雜,所以在如此精密與龐大的量體上,所必須發揮的智能與綜合能力很科學性地相對來得高。久而久之,這也將相對鍛鍊出一個人各方面能力,想當然爾包括思維與口才。

然而,這幾年來,台灣市場停滯以及經濟長期不振──聰明、具備能力且懷抱著理想的台灣人卻大量被迫成為後者。就算是一名剛出社會,理論上有著許多可能性的年輕人,卻彷彿也早已被國家溫柔地宣判:「不好意思,你放棄當總統吧,因為我們目前的經濟只能培養你成為大樓管理員。」

結語:秩序的噪音

雖然因為國家整體文化素質尚未跟上飛速的經濟發展,以及歷史因素如文化大革命,將傳統文化內涵與儒家價值元素通通暴力革除,現階段中國很著名地產生舉世皆知的文化現象和形象,如說話大聲、不懂禮貌、魯莽蠻橫等等。這是事實。

然而,中國人在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以及敢於自我表現的習性層面平均高於台灣,這也是事實。

兩項事實相同存在於一個平面,這平面即為:台灣依然擁有珍貴的資產,這資產是台灣保存了傳統文化的脈絡、整體長幼有序、謙讓禮貌。如同那句著名的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然而──

當這些「最美的風景」沒錢買房、沒錢養父母、沒錢結婚,並且就算是名校畢業,卻也依然必須固守自我滿足感極低的爛工作,只因為若是辭了這份,誰知道下一份在哪?而在如此前提下,面對中國的強勢崛起,依然持續不斷對台灣在國際上無情打壓。這些「最美的風景」卻只能在小清新與哪家下午茶最好吃裡天天訴說著:「我覺得啊.....」

對岸卻強勢、富強、盛大、言語犀利、滔滔不絕,在世界的鎂光燈閃爍照耀之下辯才無礙。

最美的風景、最美的風景的政府,是不是該嚴肅地反思,究竟,我們該如何改變?

我還記得,當我在首度震撼會議看到那些 AE 的發言,我確實也想主動表達一些看法。

然而我卻彷彿感知到一隻隱形的手,這隻手掐住了我的喉嚨。

這隻手是漫長求學時代被師長要求噤聲,是在家裡不敢表達與父母相反的自我政治立場,是在企業中長期被迫觀察、耗費心力在許許多多與專業完全無關的「人際臉色」和「尊師重道」。

這隻手叫作秩序。

當秩序使用不當、當它限制了自由、當它間接演化變成限制了一個社會的多元勇敢自我表達,限制了一切開闊的思想與可能性──

它是最不和諧,並且吵雜的。

它就是秩序的噪音。


   關聯閱讀

是我們過得太舒適,還是他們太野蠻?──兩岸大學生創客營,與陸生的近距離接觸

「主管您好,請給我加薪」──台灣員工的「禁忌話題」,這裡可沒人在客氣

別看扁小確幸!台灣年輕人的終極競爭力:別人沒有的浪漫情懷


   作者簡介

廖乙臻/誰為上海燃起一把台北火

廖乙臻,台北人。
政治大學、UCL 歐洲文化思想碩士畢,在台灣做過三年記者,也曾於英國 BBC 擔任實習記者。
現於上海工作,同時為 BIOS Monthly 專欄作家。
「走吧,我們沒有失去記憶,我們去尋找 生命的湖。」

 


執行編輯:YUKI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