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沒什麼?25歲妙齡女做心導管手術救命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張小姐雖然是個25歲的年輕女子,沒抽菸習慣,也沒有血脂異常病症,卻因為紅斑性狼瘡以致動脈硬化,包括了左前降支、左後迴旋和右冠狀動脈都有嚴重硬化,造成心血管狹窄,而必須做心導管手術。

▲示意圖/記者李鴻典攝

追究原因,從文獻上記載可知,紅斑性狼瘡是種體內慢性發炎的疾病,而發炎會引發動脈硬化或是血管發炎,必須儘快接受治療。

發炎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謝元凱指出,「發炎」兩字看似無害,卻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包括了動脈硬化、急性冠心症、心衰竭等,加速心臟病惡化,因此預防感染、降低發炎機率對心臟非常重要。

雖然一般以為膽固醇過高會造成動脈硬化,但光是膽固醇高不足以造成動脈硬化,而是加上發炎反應才會加速硬化的可能,過去治療是以降低膽固醇為主,如今有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抑制發炎反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如動脈硬化、心衰竭和心律不整等。

美國疾病藥物管理局也建議,注射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等疫苗可降低感染、減少發炎,也減少心血管疾病發作機會,尤其是已經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如狹心症、冠心症、心臟衰竭和心律不整等。

但人體為何會出現發炎反應?謝元凱醫師說明,發炎有兩種,一種是外來、一種是內在。所謂「內在」是指自體免疫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癬、大腸慢性感染等,都會因體內的發炎反應造成動脈硬化,而出現心衰竭、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

過去即曾發現,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過程中,抑制發炎現象,也會抑制動脈硬化、心衰竭和心律不整發生的機率。外來或是後天因素,則是如HIV感染,也會有增加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的機會,一般認為若能預防發炎或降低發炎反應,也會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

慢性發炎造成動脈硬化風險較高。謝元凱醫師進一步表示,若是以慢性和急性發炎進行比較,通常慢性發炎造成動脈硬化的風險較高。但即使如此,急性發炎仍不可輕忽,因為在治療時大多會使用止痛藥,若止痛藥用藥不適當或是劑量過高,易造成血壓增加、腎功能異常等副作用。

腎功能異常可能會導致體內積水、電解質的不平衡、血壓異常,而影響心血管疾病。腸胃道出血則是若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血劑,即可能產生血栓、心肌梗塞甚至是中風等。

因此有急性疾病發生時,有心血管疾患宿疾者應跟心臟內科醫師諮詢,即使是小感冒、痠痛或是外傷,若有需要服用止痛藥,不適當的藥物份量反而會加重病情。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