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潛血陽性」拒做大腸鏡 1個月後轉念檢查驚見大腸癌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大腸癌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之首,據統計50歲以上成人終生約有7%的機率罹患大腸癌,也就是每15人中就有1人。一名中年男子因為血便和糞便形狀改變而去做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他起初認為是痔瘡導致,不願進一步做大腸鏡。拖了1個月才起心動念接受大腸鏡檢查,沒想到果然發現大腸癌!

▲戎伯岩醫師表示,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8~10年,多數大腸息肉沒有症狀也不影響生活,因此不易察覺。(圖/門諾醫院提供)

花蓮門諾醫院今(24)日分享案例,一位50歲的戴先生本身有痔瘡困擾,前陣子因血便、糞便形狀變細就醫,因糞便潛血檢驗呈陽性,醫師建議他接受大腸鏡複檢,戴先生認為自己有痔瘡,所以糞便潛血當然是陽性,不願做大腸鏡檢查。拖了1個月之後,戴先生總算接受檢查,結果發現右側大腸有扁平型息肉,切除後經化驗確診「第一期升結腸癌」,所幸發現得早,手術切除後不必接受化療,定期追蹤即可。

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表示,具癌變風險的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8~10年,多數大腸息肉沒有症狀也不影響生活,因此患者不易察覺,只有透過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和切除,有效預防息肉日後癌變。

戎伯岩說明,根據國健署資料,50歲以上糞便潛血陽性者,2人有1人有大腸息肉,5人有1人是癌前期的大腸息肉,20人中則有1名是大腸癌。罹患大腸癌的存活率關鍵在於「發現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率就越高。以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患者來說,5年存活率超過70%;第三期雖有淋巴結轉移,但5年存活率仍有50%以上。

戎伯岩指出,維持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能降低約30%的大腸癌風險,剩下的還是要靠篩檢來預防。他呼籲年齡超過50歲且有飲食不正常、肥胖、抽菸、久坐、缺乏運動、有腺瘤性息肉以及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家族病史者,都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沒有危險因子的50歲以上民眾應善加利用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確保腸道健康。

▲選擇自費麻醉,接受大腸鏡檢查不會痛,若發現息肉也可當場切除送去化驗。(圖/門諾醫院提供)

門諾醫院提醒,以往大腸癌患者多為中老年人,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近年來也不乏30~40歲的年輕人罹病。由於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或糞便形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時,都已是晚期。

預防勝於治療!除了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飲食上應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紅肉或是燒烤,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就是定期檢查。很多民眾聽到要做大腸鏡都怕怕的,雖然大腸鏡屬於侵入性檢查,但以目前的醫療技術來說,是相對不危險的項目,若發現息肉或早期癌症等狀況,也可當下將病灶切除。如果民眾害怕過程不舒服,也可選擇自費麻醉,一覺醒來就做完了。

加入 @setn 好友

【#直播中LIVE】蕊米報新聞 Feat. 周默 一日主播大挑戰 EP.11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