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在美國緬因州,一個看似平凡的林業副產品——木材廢料,正悄悄翻轉我們對「房子」的定義。每年100萬噸的鋸木場邊角料,過去多半被視為無用副產物,甚至得付費處理,如今卻搖身一變,成了永續建築的關鍵材料。這一切的轉變,都從緬因大學的先進結構與複合材料中心(ASCC)開始。

▲來自緬因大學的3D列印技術將木材廢料與玉米樹脂轉化為可回收的BioHome3D,挑戰傳統建築業的生產與循環方式,為全球氣候與住房危機提供嶄新解決方案。(圖/永續新聞網)
這座實驗室沒有追求高科技的外觀,但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3D建築列印系統之一。在那裡,研究團隊用最簡單的兩種生物材料——木材廢料與玉米樹脂,列印出一間間可以住人、可以回收、也可以再次被列印的房子。他們給這個成果起了一個未來感十足的名字:BioHome3D。
可回收的房子,會是氣候與住宅雙重危機的答案嗎?
在這場技術革命的背後,潛藏著對當代兩大危機的直接回應:氣候變遷與住宅短缺。
根據聯合國與世界綠建築協會數據,全球建築與營運相關的碳排量占所有排放的40%,更製造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廢棄物。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能降低建材浪費、減少水泥使用、提升建築循環性的技術,都是轉型的契機。
ASCC的3D列印住宅技術便是其中之一。研究人員強調,BioHome3D不僅比傳統建材更輕、更堅固、更快施工,且完全由生質材料製成,建成後還能被粉碎、回收,重新變成新的列印原料。「我們已經回收重製五次了,材料性能依然穩定。」中心執行長哈比卜・達格(Habib Dagher)說。
這樣的建材邏輯不再是一次性的線性生產,而是一個封閉循環的系統——今天是一棟房子,明天可能變成船體、橋梁,或是下一間更大的住宅。建築,第一次有機會像回收寶特瓶一樣進入重複使用的邏輯。
預製建築+自動化施工:改變的不只是材料,而是整個建築生產邏輯
BioHome3D的意義不只在於材料創新,更在於它正挑戰整個建築產業對於「怎麼蓋房子」的傳統認知。
傳統營建仰賴大量現場施工與勞力投入,這也讓建築行業成為事故高風險與碳排大戶。而ASCC的做法是,把所有建材預製、結構模組化、施工自動化——這不只是降低人力,更是讓建築進入如製造業般可控、可擴張的軌道。
這樣的變革不僅加快施工速度(BioHome3D只需一週便能完工),也讓住宅品質更容易標準化、生產更具彈性,這對高住宅需求區域(尤其是自然災害後需快速重建的地區)尤其關鍵。
目前ASCC已與非營利組織合作,將列印九戶BioHome3D社會住宅,並著手打造「未來工廠」,同時進行人才訓練與技術擴散。這不僅是技術實驗,更是一場產業模式重構。
樂高式建築:當回收磚塊也能蓋房子
另一家創新的美國公司也在為永續住宅探索不同道路。邁阿密的Renco USA並未使用3D列印,而是開發出如樂高般可互鎖的磚塊系統,材料則由玻璃纖維、石材與再生樹脂組成。
「任何會玩樂高的人都能蓋出一間房子。」Renco總經理墨菲(Patrick E. Murphy)笑著說。這種建法簡化施工流程,節省工期與人工成本,更重要的是,這些磚塊設計可耐五級颶風與高溫,是典型面對極端氣候下的建築創新。
Renco最新在佛州棕櫚泉打造一個96戶社區,僅八週便完工;其新落成工廠年產能達7,000戶。這意味著,無論是列印建材或模組磚塊,建築生產鏈的自動化與永續化正在加速發生。
結語:房子不只是建築,它是氣候解方的起點
當3D列印與永續材料交會,當工廠化生產逐漸取代現場施工,我們應重新思考住宅的本質:它不再只是空間的容器,更是減碳與循環經濟的載體。
在氣候壓力與住宅不正義並存的當代,BioHome3D與Renco式的創新提供了一種可能——未來的房子,不只是要蓋得快、蓋得多,更要蓋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