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古典樂也值得聽!細數「弦樂四重奏」特點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MUZIK

「弦樂四重奏?說真的,我完全不知道要聽什麼。」在台灣,著迷於弦樂四重奏的樂迷或許不到10%。多數人跟年少時的我一樣,打開音樂會節目冊,首先就是選擇氣派又華麗的交響曲或協奏曲。音響飽滿、音色多樣,就像滿漢全席一樣豐盛。所以每次我的朋友跟我說:「XX四重奏要來耶!」我的內心都充滿了疑惑:「究竟是音樂會淡季了嗎?沒有其他選擇了?怎麼會想到要去聽弦樂四重奏呢?」

不過,對一些內行樂迷來說,聆聽弦樂四重奏的過程饒富趣味,每親臨現場一次就又多了許多津津樂道的話題。但對於迷失在四重奏這塊絲滑的弦樂絨布之間的人來說(比如我),這種困惑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非常令人匪解。並且據說在1870年代以後,也就是貝多芬寫完他那偉大的16首弦樂四重奏以後,歐洲地區仍然不懈的寫作弦樂四重奏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不過,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懵懵特點懂懂的我經歷了大學主修作曲的時期,也漸漸迷戀起這個編制的可人之處,或許也能夠改變你對這個未知國度的看法。

那麼,我們就來聊聊「弦樂四重奏」。

▏什麼是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儘管任何四把弦樂器的演奏組合都能被稱為「弦樂四重奏」,但在專業音樂術語中,「弦樂四重奏」就專屬於「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的編制名稱。

.弦樂四重奏通常有以下特點:

  • 1、絕對不會有指揮
  • 2、四個人通常不是同校同學、在同個大型樂團工作、師生組合,不然就是一家人
  • 3、每個樂器都可以獨當一面(有點像協奏曲時在樂團最前方表現最亮眼的那位)
  • 4、第一樂章通常是奏鳴曲式(沒錯就像是你去聽協奏曲第一樂章的那種音樂結構)

看起來弦樂四重奏似乎也沒這麼單調無趣,反而是迷你版的音樂表現形式。有很多人對轟轟烈烈的大編制演奏都能夠欣然赴宴,但唯獨對室內樂感到轍足不前。

.為什麼一定是這四個樂器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三種樂器的外型。小提琴最小,而中提琴外型跟小提琴一模一樣,體積比小提琴大約1/7倍,弓也比小提琴的略長、略重,空弦音比小提琴低五度、比大提琴高八度,因為體積比小提琴大,音色較小提琴溫和柔美。大提琴體積就更大了,約是小提琴的三倍,因此可以產生高度的共鳴,音色變化也更豐富,適合用來表達各種情感。

試著捲開您腦海中的音域光譜,小、中、大提琴就像法碼一樣,各一把的弦樂三重奏,聽起來讓輕盈而纖細的高音聲部顯得略微單薄,而當整體音域的平衡偏向中低音時,孤軍奮戰的小提琴在表現力度及旋律線的刻畫時,就難免抗衡地較為乏力辛苦,更別說,要將弦樂四重奏改為小、中、大、倍大提琴這樣的組合了。

因此,當我們為琴身輕巧的小提琴加上一個搭擋(法碼),就能使高音域在旋律、層次及力度的表現上有加倍的豐富度,搭配起中、大提琴(中低音域)那甜美而有渾厚內蘊的音色,就更能相互烘托出平衡、飽滿而完美的聲響。

▏為什麼我們要聽弦樂四重奏呢?

在這之前先讓我們思考:「為什麼作曲家要寫弦樂四重奏?」吧,若我們訪問一位作曲主修的科班生,或許多數也未曾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沒聽過「一定要」寫木管五重奏、鋼琴三重奏,但期末考的指定編制中似乎都少不了「弦樂四重奏」呢?弦樂四重奏可說是精緻版的一種音樂語彙,是作曲家磨練技法相當好的一塊磨刀石,據說,作曲家的真正音樂能力可以通過他如何編寫弦樂四重奏的音樂來判斷,(原因也不難猜測,在寫作大陣仗的交響曲中,以和聲、氛圍及旋律表現支撐著整部樂曲內在變化的主要角色,就是弦樂器,你能想像沒有弦樂器的《田園》交響曲嗎?)回過頭來,作曲家在寫作弦樂四重奏時,又會有哪些思考,是我們在聆賞時可以去注意的呢?

1、作曲者必須思考四位演奏家,而非單一演奏家。從外觀顯而易見的,雖然三種樂器來自同一個家族,但他們都各有特點,例如:他們對強度的反應不同(一個”forte”寫在小提琴與大提琴的譜上可是會得到截然不同的聲量!)、他們的語法,包含起奏、維持音及殘響衰減的速度等,都會因為琴弦的粗細與長度、規格、及琴頸的受壓區塊、弓弦的尺寸與壓力等,而有相當廣大的差異範圍。

就拿溫暖的中央C來說吧,它在這三把弦樂器上就會拉出不同的音色共鳴:在小提琴上聽起來會有些扎人的沙沙聲,在中提琴上卻能夠有非常舒服、柔順、如天鵝絨質地的音色,而且不管你多用力地對弦施壓,都能有不錯的聲響。但在大提琴上,中央C聽起來就會有種淒美、或是纖細中帶些焦慮的聲音,呈現了相當不同的情感狀態。因此,把想要強調的旋律設定在能凸顯其特色的音域中,或是把想隱藏的心思藏匿在樂器聲響的晦暗處,就是作曲家能夠開始玩味的地方。

2、接下來就是四個不同「人格」的樂器能夠如何相互搭配的領域了。先說「同質性」更高的兩把小提琴吧,他們絕非只是主奏與輔奏的差別而已,雖然都是小提琴,但畢竟仍是「兩把不同的」小提琴,也是作曲家們常「玩」出不同層次的重頭戲之一。利用旋律在他們手上重疊、設計此起彼落的對話、在快速樂段相互拋接等,都是增添音樂彩度的編排技巧。(接下來更多其他作曲家在弦樂四重奏中的「玩法」,我們也將帶領大家一起在紙上探索。)

▲海頓《皇帝》弦樂四重奏,作品76,第三號之第二樂章、第一段變奏中,由第二小提琴演奏主旋律,而第一小提琴以「旋律式」的和聲對位彼此呼應。

3、有時候主旋律會被安排在中提琴(千萬不要以為中提琴就只能負擔長音和聲!經過巧妙的安排,中提琴的主奏所展現的戲劇效果及美感,常常更令人為之傾倒。)此時的小提琴常以空靈飄渺、如夢似幻的纖細高音來點綴,構築出的音樂美景在每位作曲家、抑或各家弦樂四重奏樂團手中各有千秋,同理試想由大提琴來主奏時的另一番景色,無怪乎弦四樂迷們對這樣編制的喜愛如數家珍。因為他並非只是我們所看見單調的「弦樂演出」而已。

▲海頓《皇帝》弦樂四重奏,作品76,第三號之第二樂章、第二段變奏中,海頓安排大提琴所拉奏的主旋律爬升,甚至越過了第二小提琴所演奏的音域。此時的第二小提琴因為處於它的弱音音域,就算音高高於大提琴,它的旋律也絕對不會動搖大提琴的主導風采,相對的,大提琴此時的演奏音域也會自然而然產生撩人耳朵的音色強度與飽和度。

▲海頓《皇帝》弦樂四重奏,作品76,第三號之第二樂章、第三段變奏。此時主旋律移到中提琴上,我們可以發現:海頓甚至根本沒有(也不需要)寫上「強度記號」!他深諳如何透過巧妙的「音域安排」來達到正確的聲音力度,使他最想被聽見的旋律獨領風騷,而其他樂器能夠自然地陪襯在旁。

弦四在作曲家手中還有非常多有趣、令人「耳朵」為之一亮的編排與搭配,最後當然也不能錯過四把樂器齊奏時,聽著他們齊心共構的對比、層次、堆疊與共鳴的聲響效果,無怪當時古典作曲家如莫札特、貝多芬,都對弦樂四重奏有著難以抵擋的吸引,為它譜下相當多的作品。

回過頭,你還在納悶著,究竟樂迷們都著迷於弦樂四重奏的什麼嗎?

有的時候筆者也會想,這樣的編制似乎也像是作曲家一本袖珍版、只能寫入最精煉、最私密心情的隨身日記(問曰:「難道不能用大編制的管弦樂嗎?」畢竟⋯⋯有些埋藏在內心深處、親暱私密的話語,並不適合大聲說吧?例如貝多芬在最後一首四重奏Op. 135的第四樂章中所寫的:「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的執著,又例如蕭士塔科維契想表達的深度懺悔)。其實,弦樂四重奏就像是當你品嚐了大魚大肉的饗宴、也因為多次光顧而與主廚有不淺的情份後,會渴望能有那麼一晚,受邀來到主廚家中,親身品嚐一小桌最家常、最自然的精緻餐點一般。品嚐著這一餐的你,只會感受到味覺得到了一次純淨的釋放,彷彿直觸主廚最樸質的創作核心。

▏弦樂四重奏的故事,是怎麼開始的?​

(欲見完整圖文,請見2018年4月號MUZIK古典樂刊No.129

延伸閱讀:MUZIK閱聽古典樂

24小時古典樂線上聽:MUZIK AIR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