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新增1.7萬人大腸癌患者,一年奪走7千多條人命。(示意圖/Pixabay)
根據最新統計,大腸癌患者一年奪走國內7千多條人命。醫師王介立表示,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最新發表的研究證實,「結構化運動」(只要每週150分鐘運動),能明顯降低大腸癌復發與死亡,也就是,結構化運動的存活效益媲美多項輔助化療藥物,且成本低、副作用輕微。
醫大讚:該研究執行相當嚴謹 結果具臨床意義
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其臉書表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非常具有價值。它是多國55 中心、889例的大型規模研究,耗時 15年,且研究需要高昂經費與跨領域協作,並採用嚴謹方法學。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的結論具有可轉譯性,只要「每週再多150分鐘快走」即可複製效益,門檻低、易推廣。
「結構化運動」5年內沒復發率80.3% 8年存活率更達90.3%
王介立表示,受試者是889位第二/三期結腸癌術後、已完成化療的病人,分成2組,一組為3年「結構化運動」(+10 MET-hours/週) ,另一組為單純健康教育。結果發現,結構化運動組的受試者,5年內「無病存活率」高達80.3%,比沒運動的人高出6.4%。8年存活率更高達90.3%,整整多了7%。
所謂「結構化運動」(Structured Exercise),是每週3次、每次約50分鐘、以中等強度為主,可依患者喜好替換,例如快走、室內飛輪、登階、游泳等。
運動增加腸癌患者存活率 效果媲美化療且少副作用
王介立表示,該研究的臨床意義為,「結構化運動」讓大腸癌患的存活效益媲美多項輔助化療藥物,且成本低、副作用輕微。因此,運動不再只是健康建議,而是大腸癌存活者應遵從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