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58歲的竹科企業CEO確診早期阿茲海默症,讓他難以置信,沒想到自己年紀不大,竟已罹患失智症。(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
一名58歲竹科企業的CEO近幾個月來,出現多次突然失憶的狀況,例如搭乘高鐵時,忘記該在哪一站下車,起初以為是壓力大所致,但狀況越來越嚴重,就醫檢查確診為「早期阿茲海默症」。
58歲許姓男子長年帶領上百人團隊,在一次簡報中突然忘詞,就連公司的基本財報數字也說不出來。一開始以為是壓力大,但幾個月內狀況越來越明顯,甚至在高鐵上忘了該在哪站下車,於是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科醫師陳睿正,透過腦波診斷模型與電腦化心理評估,發現許男的認知功能下降,再進一步檢查,發現他腦中出現大量β類澱粉蛋白沉積,確診為「早期阿茲海默症」。
陳睿正表示,目前仍無法完全了解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原因,但主要與腦部蛋白質異常、基因遺傳、生活習慣、環境等多重因素有關。陳睿正指出,阿茲海默症越來越被民眾所熟知,病患有早期就醫的趨勢,但學歷較高的患者做基本神經心理評估,對他們而言過於簡單,可能出現測試正常,實則是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情況。
中醫大新竹附醫與清華大學教育學院許慧玉教授、姚在府教授與丁志堅教授團隊合作,開發早期診斷系統「腦波診斷模型」,用於找出尚未出現臨床症狀的早期阿茲海默症徵兆。陳睿正指出,亞健康者若想確認是否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可先透過腦波診斷模型做檢測,該模型已應用於研究與臨床測試,比失智症檢測題目更深入,像在玩遊戲、打電動一樣。
陳睿正提醒,阿茲海默初期患者可能會出現短期記憶力喪失,例如忘記昨天吃過什麼東西,或空間感的喪失如迷路,建議即早就醫治療。而傳統失智症藥物只能暫時改善記憶,無法阻止病程惡化。目前有2種新一代單株抗體藥物,有助於減少腦內病理蛋白,延緩認知惡化約30%以上,但這類藥物治療期間可能出現副作用,包括腦部局部水腫或出血,大多輕微且可逆,需定期透過核磁共振(MRI)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