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連國程/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對等關稅打亂國際貿易秩序,然而中國經濟展現韌性,4月到6月的GDP比去年同期成長5.2%,高於預期。《衛報》指出,部分原因是北京的政策支持,加上許多中國企業搶在關稅暫緩期間出貨;然而,路透指出,中國經濟韌性背後的代價是勞工減薪、被迫兼差維生的窘境,許多投資人擔憂,中國下半年的經濟恐怕會陷入疲軟。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日前往山西視察,強調推動經濟轉型。(圖/翻攝中國商務部官方X)
美國關稅影響增加 下半年預期不樂觀
許多中國企業過去幾個月來積極尋找替代市場,然而美國目前仍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國,英國《衛報》指出,很難有其他國家可以取代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川普尚未宣布對中國的關稅,美、中兩國6月已就稀土跟半導體的出口限令達成協定,貿易戰暫時休兵。
中國政府今年初喊出GDP成長5%,許多分析人士認為,中國通貨緊縮跟經濟疲軟的狀況並未改善,要達到這目標並不容易,《衛報》引述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經濟學家姚偉表示,儘管中國上半年經濟表現強勁,但隨著美國關稅的影響逐漸增加,下半年的預期並不樂觀。
通縮、減薪 中國民眾生活壓力大
此外,許多中國民眾感受不到經濟的韌性,《衛報》引述一位深圳江醫師表示,她跟先生在今年都被減薪:「我們當醫生的收入都減少了,到現在還不敢買公寓,而且還要降低開支,搭大眾運輸通勤,三餐也多半是在醫院的餐廳解決,生活壓力仍然很大」。
《紐時》指出,中國經濟目前仍擺脫不了兩個問題:消費動能不足及生產過剩,這會導致通貨緊縮,讓薪資降低,家庭跟企業還債壓力也會變更大。北京呼籲民眾節儉度日,然而《紐時》引述經濟學家表示,應該增加消費刺激經濟動能。
《路透》指出,中國上半年的經濟成長,只有出口商受惠,消費者仍然苦哈哈。中國內需疲弱,衝擊許多企業的利潤,導致員工減薪。一位30歲的張先生向《路透》表示,他薪水被砍24%,生活壓力很大,每天下班後跟週末都還要去跑3小時的外送,「沒有其他辦法了」,另一方面,許多民眾無力償還貸款,銀行呆帳大幅增加。經濟學家呼籲政府,將支持重點轉向教育、醫療及衛生等國內產業,避免下半年經濟成長疲弱。
連學校都發不出薪水 國營事業也經營困難
勞工薪資縮水也導致政府稅收減少,一位住在廣西的28歲教師黃先生向路透表示,學校已經快3個月沒發給他薪水了,他目前只能咬牙苦撐,否則就只能依靠父母供應。
中國民眾生活壓力大,一些國營事業也經營困難。路透指出,越來越多廠商積欠電費,通訊及電子設備業跟汽車製造商是欠費大戶,比去年同期成長16.6%及11.2%;許多自來水公司跟天然氣公司的欠費也增加17.1%及11.1%,這些數據都說明企業調度資金承擔許多壓力,路透指出,北京政府優先考慮生產,而非刺激內需,造成這種結果。
被放無薪假後找不到工作 就業市場比去年糟
目前的中國除了勞工待遇不好,就業市場也疲弱,路透引述一位黃小姐表示,她原本在一家餐廳擔任服務生,但4月份,餐廳生意一落千丈,老闆要求員工每個月放4天無薪假,她考慮過後決定離職,因為按照過去經驗,她在兩天內就能找到另一家餐廳工作,沒想到她從6月離職後,到現在都找不到新工作,一位餐廳的人資告訴黃小姐,她面試的職缺有10多位競爭者,讓她感嘆「就業市場比去年更糟」。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