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從小吃素照得大腸癌 醫師:只有1個方法能有效預防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衛生福利部6月16日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惡性腫瘤(癌症)連續38年高居榜首,死亡人數超過5萬人,平均每天有138人死於癌症。十大癌症當中,人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直腸)癌位居第三!醫師提醒,想要遠離腸癌,光檢討飲食或作息是不夠的,即使是吃素大半輩子的出家人,也是會得大腸癌。

▲不明原因的腹脹別輕忽,新竹一名年輕人就醫檢查出大腸癌。(圖/白永嘉醫師提供)

衛福部公布去年的十大癌症排名,前三名是:(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而近年來因豬哥亮、賀一航、余苑綺等名人相繼罹患大腸(直腸)癌,愈來愈多人對這個消化器官的病變開始有所警覺,醫師表示,想要有效預防大腸癌,大腸鏡檢查扮演關鍵角色。

▲大腸癌的生長過程。(圖/安南醫院提供)

平日如何避免腸癌上身?胃腸肝膽科醫師洪紹仁呼籲國人應多攝取原形食物、高纖蔬果,少吃精製類、煙燻類、燒烤類、油炸類和紅肉。然而,致癌的因素錯綜複雜,「基因」其實也是主要因子之一,因此光是養生、忌口可能還不夠。

2019年6月14日,年僅59歲的中國知名書畫家、太極拳家梅墨生因大腸癌辭世。梅墨生向來被公眾視為「養生大師」,其早逝想當然爾引發社會譁然。在一片聞癌色變的氛圍當中,民眾對於所謂的「養生延壽」之說再度打上問號。新竹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鄭弘毅表示,注重養生不代表一個人就能從此遠離癌症,因為導致癌症的因子還有很多:環境、壓力、基因以及病患的個人習慣(是否吸菸、嚼檳榔、酗酒等等)。

▲大腸鏡對於早期發現大腸癌來說,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圖中紅圈處為「管狀腺瘤」。

為無數病人執行過大腸鏡檢查的洪紹仁透露,曾遇過幾個茹素大半輩子的僧侶,其中一位甚至從小就不吃肉,但照樣罹患大腸癌,發現時是第四期,癌細胞已經遠端轉移。因此,除了平時要注意飲食,定期作大腸鏡檢查並處理息肉,無疑是防癌的一大重點。

所謂的「息肉」,就是大腸壁上的突起物,是表皮的不正常增生。洪紹仁指出,臨床上常見的大腸息肉主要有3種:管狀腺瘤、絨毛管狀腺瘤以及絨毛狀腺瘤。其中以「絨毛狀腺瘤」和「絨毛管狀腺瘤」癌變機率較高,「管狀腺瘤」則多為良性,癌化機率最低,但如果體積夠大,仍不能排除惡化的可能。

▲絨毛管狀腺瘤。(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若發現息肉,醫師無法僅靠肉眼判斷是哪一種息肉、是否為惡性,唯有透過後續的病理檢查才能確定息肉的種類。對病患來說,無論日後演變成惡性腫瘤的機會是大還小,有長息肉的人就是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大腸癌,因此一旦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息肉,情況允許的話,醫師都會儘可能馬上切除,送進一步的病理化驗,看看有無癌細胞在其中。

▲護理師建議國人「最晚」30歲過後應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

資深護理師陳惠美指出,少數人因為遺傳的關係,患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這種人的大腸比一般人容易長出息肉,嚴重者數量可達上千。她的一名同事也有同樣的家族史,不得不年年接受大腸鏡檢查,每次都發現多顆息肉,最多的一次,內視鏡一照,大腸壁布滿息肉,「宛如草間彌生式的密集點點」。

陳惠美表示在臨床上碰過很多不想做大腸鏡的人,他們多半覺得檢查前2天的低渣飲食和檢查當天要喝瀉劑清腸「很麻煩」,或是害怕檢查過程中的不適。她提醒民眾,檢查前不過麻煩個2天而已,而且做大腸鏡其實可以自費麻醉,「睡醒就做完了」,無論大家自認健康狀況如何,過了30歲至少要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能提前進行當然更好,因為她也遇過十多歲就罹患大腸癌的患者。一般人照大腸鏡若發現息肉,隨後3年內應再做一次大腸鏡;若沒發現新的息肉,則可5年後再檢查一次即可。不過實際的追蹤頻率,應該交由醫師評估癌變發生機率來決定。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94要客訴】賴清德國防外交就定位!美軍證實41人駐台2024.04.25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